宽广&楚人失弓:故事虽短,却诠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本质区别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奠定了全国统一的物质基础,还有了先觉的思想文化条件。
在这段时期里诸子百家各路云集,涌现出了许多文学著作,有开辟了传道授业先河的儒家鼻祖孔子,有奠定了中华民族基本宗教雏形的道家老子,也有开创了适用于现如今国家机器运作的法家韩非子等等。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里,每一个派别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就如一个小小的楚人失弓的故事里,在儒,释,道家就有着鲜明的区别,他们有的或许激进,有的佛性,有的严谨,但是不论他们思想如何变幻,他们都是在寻找真理道路上做出的探索。


宽广&楚人失弓:故事虽短,却诠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本质区别
文章插图

楚人失弓的儒家看法
相传楚王和随从一起外出打猎,但是却不小心将弓箭给丢失了,随从就自告奋勇到来时的路上寻找。
此时的楚王却制止了随从,并说道:“不用去寻找了,这里是楚国的土地,要捡到的人也是楚国的人。”,于是随从们都被楚王宽广的胸襟给征服了,后来这个故事也被传遍了天下。
八卦自古就是人类的天性,楚王失弓的故事传开之后,也引发了许多人对此的讨论,其中就有孔子。


宽广&楚人失弓:故事虽短,却诠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本质区别
文章插图

孔子没有一味地向其他人一样奉承楚王宽广的胸襟,而是指出了他认为楚王的“不足”。他认为楚王的胸襟宽广之下还是有局限性的,他的宽广只针对楚国人,并没有扩散到全天下的人。既然都是丟弓,那么捡到弓的人是楚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且孔子认为只有一个真正心怀天下,将全天下子民都当作自己子民的人,才有可能做天下共主。
孔子的眼界如此广阔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广收天下弟子三千,从不会因为别人的身份就对他们厚此薄彼。他提倡出的“有教无类”,亲自创办私学,只要是有想学习的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甚至是奴隶,都能够成为他门下弟子。


宽广&楚人失弓:故事虽短,却诠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本质区别
文章插图

也是他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为我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而像他这样的人注定了是从“人”观点出发的,因此考虑楚王失弓方面会从天下人考虑,而不是楚国人考虑。
反之楚王作为楚国的一国之君,他考虑的地方自是由楚国出发,捡弓的人也自是楚国人了。
孔子的思想也就代表了儒家的思想,他针对楚王失弓表达的看法,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做人之道。


宽广&楚人失弓:故事虽短,却诠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本质区别
文章插图

佛家的认为
相较于孔子的从“人”出发,佛家的观点就有点“空”了。在很多人看来,佛家的禅语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问,很多时候佛家讲究的就是一个“空”。
就如楚王失弓这件事来看,佛家又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在明末高僧莲池大师所著的《竹窗随笔》中对楚王失弓的看法可得:楚王对楚国人捡弓,和孔子对人捡弓这两种观点佛家都是认可的,但是话锋一转他们显然更认可楚王毫无得失一说。
“进之则王失弓,王犹故也,无失也;假令王复得弓,王犹故也,无得也。”由这句话可以知道,佛家讲究缘起性空,也就是我们时常听到的四大皆空。


宽广&楚人失弓:故事虽短,却诠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