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青花瓷的烧制都包含哪些工艺( 二 )



(二)制坯
青花瓷的制坯是指根据人们的各种需要 , 将瓷土制作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坯胎 。 如碗、盘、壶、杯、瓶、缸等各种器皿的坯体 。 制作瓷器生产所需要的坯胎 , 又有拉坯、利坯、挖足等工艺环节 。
拉坯是制作瓷器坯胎成形的环节 , 一般采用粘土模轮制和手拉坯两种方法 。

粘土模轮制就是将泥块放在转轮上 , 随着轮子的旋转和工匠的手势 , 做成各种各样器物 。 粘土模轮制速度快 , 产量高 , 适用于批量生产 , 所制器坯匀称规整 。 手拉坯制作法速度较慢 , 一般适用于大件器型 , 如瓶、罐、壶、炉等 , 分上下两截拉坯 , 然后再用胎浆水相接 。 其它不对称器型的制作一般采用指压成型法 , 即用4个手指压粘土模后修整连接成型 , 适用于匙、方形盒等器物的生产 。
利坯是对粗坯进行修整 , 使坯体表面光洁、厚薄均匀的环节 。 挖足是指挖成瓷器器皿坯件的底足 , 如碗底、瓶底的圈足等 。

坯体制作好后 , 需要经过干燥使之定形 。 干燥的方法很多 , 如自然干燥法、烘干法等 。 干燥后的坯体便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步骤的制作 。

(三)绘画
青花瓷的绘画也称纹饰制作 , 是在干燥后的青花瓷成型坯器上 , 用青花料绘制各种花纹的装饰图案 。
青花瓷的青花料是决定青花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基础 。 我国传统青花瓷的青花料主要有苏勃泥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和化学青料等几种 。
苏麻离青 , 又称苏泥麻青、苏泥勃青等 。 其名称的来源 , 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 , 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 , 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 另一种说法是 , 这种青花料应为苏麻离青 , 意为一种蓝玻璃 。

这种青料含有高铁低锰 , 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来 , 同时又因含铁高 , 在烧制过程中在青花上会出现黑斑点 , 平添了几分自然美 , 这也是永乐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
平等青又称陂唐青 , 产于江西乐平 。 明黑暗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 , 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

石子青又称石青 , 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 。 此料单独使用时 , 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 , 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 , 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 。 此料发色菁幽泛紫 , 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 , 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 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 其中分上青 , 即混入石子青10% , 用于填色 , 发色青亮;中青 , 即混入石子青40% , 用于勾勒轮廓 , 笔路分明清晰 。

浙料又称浙青 , 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 。 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 , 其发色青翠 , 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 , 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 , 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 此料发色明丽纯正 。 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

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 发色紫蓝、纯粹、浓艳 , 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 , 价格也低廉 。 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 , 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

选好青花料就该进行正式的青花瓷绘画装饰了 , 传统的装饰技艺有画面设计、过稿、勾线、分水等步骤 。
画面设计可在纸上或坯体上进行 , 但必须与制品的器型、规格等通盘考虑 。 通常是设计者为了适应和突出造型特点的前提下 , 将已构图好的纹样组织 , 用淡黄蔑灰画到坯体上去 , 经反复修改后再用深黄蔑灰重勾描一遍 。 (“黄蔑灰”是一种用竹子去青皮燃烧 , 烧后的炭灰 , 用这种炭灰画在坯体上易擦掉 , 便于修改 , 它不影响施釉和烧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