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陈丹青评价于丹和余秋雨想用沮丧来形容,我和他们不是一类人( 二 )


在陈丹青眼里,余秋雨更像是一个官员,一个戴着镣铐被圈定住,固步自封的学者。而在大众眼里,余秋雨是三好学生,是标榜,受尽称赞,人人都要向他学习。
那么一个真正的文人,与这样一个大众标榜的区别,就在于余秋雨从来都不会主动站出来指出社会上争议的,尖锐的问题,仅仅是一壶茶,一杯酒,折扇缓摇,且看别人出手。这也正是最让人无语之所在——文人本就是通过学习所得来反映社会问题,仅仅在书中矫揉造作而现实不作为,其意义又何在?




于丹!陈丹青评价于丹和余秋雨想用沮丧来形容,我和他们不是一类人
文章插图


守护文化圈之清流于丹和余秋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在自己专业领域中了解不足,滥竽充数,而在于站台的错误。在陈丹青眼里,与文化层面之外,中国文坛之中敢于站出来说话的人还是太少,甚至让他感觉自己犹如一个孤独的战士在只身奋战而已。
【 于丹!陈丹青评价于丹和余秋雨想用沮丧来形容,我和他们不是一类人】有人想要把陈丹青与直言敢说的王朔归为一路,敢于出面,敢于开口,甚至敢于提出那些尤为尖锐,别人皆闭口不谈、屈而远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旁观者,拨开迷雾看花,一位敢说真话的文化人。他没有对专业内容浅尝辄止,而是不断深入研究去刨根问底,对于学识扎实的积淀,让他得以客观而非主观去对待所遇事物与难题。陈丹青犹如中国文化的一个单一文化一般,无论是行动还是思想,都值得称为一个真正的学者。
在常人看来,于丹与余秋雨的确不乏过人之处:这两人在平常人看来,一个舌绽金兰、一个妙笔生花,名气皆远扬在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确有过人之处,虽不及大师,也不失为优秀学者。“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错就在于,社会给他们带上的期待的帽子远远大于他们能够承受住的范围。
而这也正是社会的一大悲哀——虽能享受物质的丰富,却难掩贫瘠的精神,更面谈对于事物理性的标准与评判。正所谓“蜀中无良将廖化作先锋”,其言如此。
物欲人流中漂浮的仍满是金钱、迷茫、物质、享受、冲动...我们的社会如此浮躁,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之苍白,远不及如今的灯红酒绿之多彩啊。




于丹!陈丹青评价于丹和余秋雨想用沮丧来形容,我和他们不是一类人
文章插图


如此一对比,更能体会到陈丹青口中的沮丧,其中也透露着对中国文坛现状与对浮躁社会的些许无奈吧。如今大众对于公众文人,少了几分盲从,多了几分理智。
我们对陈丹青的赞赏与认同,实际传递的是我们对于当今世界能够有更多“陈丹青”的盼望,盼望着能有更多如他一般的战士站出来打破缄默,放下伪装的面孔,以最真实的姿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保持清醒,保持纯粹来守护中国文化的发展。如此,世界得以减少几分虚无的功利,留存最珍贵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