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一枚|古人如何过立春?乾隆写春帖,有人打土牛

“春牛春杖 , 无限春风来海上 。 便与春工 , 染得桃红似肉红 。 春幡春胜 , 一阵春风吹酒醒 。 不似天涯 , 卷起杨花似雪花 。 ”年届花甲的苏轼 , 用一首《减字木兰花·立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 也让宋代立春的一些民俗跃然纸上 。

立春 , 二十四节气之首 。 春木之气始至 , 故称为“立” 。 立春 , 万物更新 , 尽管春寒料峭 , 其实春意盎然 。
自秦代以来 , 中国就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 立春之日迎春习俗自宫廷到民间都极为重视 。 古人在立春这天有哪些民俗呢?博物馆收藏的一些文物为你揭晓答案 。
小儿着鞭鞭土牛
“小儿着鞭鞭土牛 , 学翁打春先打头 。 ”宋代杨万里在《观小儿戏打春牛》一诗中描述了立春打土牛的场景 。
中国人重农时 , 在立春之日迎接春天的到来 , 祈祷新的一年农事顺利 , 是举国上下的大事 。 这一天 , 无论是宫廷或民间 , 都会举行“打春牛”的活动 。
“万物苏萌山水醒 , 农家岁首又谋耕” , “牛耕年丰”是春天永恒的话题 。 古代的地方长官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 , 开始一年的春耕 。
不过 , 牛可是农耕社会非常贵重的动物 , 这里打的“牛”可不是真牛 , 而是用泥做成的春牛 。 明末张岱《夜航船》中提到:“今于立春日前迎春 , 设太岁土牛像 , 以送寒气 。 ”
到了清代 , 立春当日 , 要将泥塑的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 , 百官用彩仗鞭牛 , 寓意催促老牛下地耕田 , 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 , 寄托着人们心中对丰收的希冀、幸福的憧憬 , 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清代《春牛图》 , 描述了立春迎春的习俗 , 图中春牛旁边的人是司掌万物萌生的句(gōu)芒神 。 据悉 , 春牛芒神的制作非常严格 , 在规格上需反映时节的诸多特点:牛高四尺 , 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牛长八尺 , 象征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重要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 , 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 勾芒神身高三尺六寸 , 象征农历一年三百六十日;手中之鞭长二尺四寸 , 象征二十四节气 。
春幡春胜头上戴
定州博物馆藏出自静志寺塔基地宫一枚镂空小幡 , 正中镀金处实地子上錾“宜春大吉”四字 , 宜兴博物馆藏出自北宋法藏寺地宫一枚镂花银幡 , 錾“宜春耐夏”四字 , 学者推测这是立春的时候女子悬缀于钗头的春幡 。
这种饰物立春开始流行 , 女孩子们会在簪子上系剪裁的小幡 , 有时会用小而轻薄的玉片来代替 。
苏轼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提及“春幡春胜 , 一阵春风吹酒醒” 。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俞香顺的阐述 , 春幡既可指悬挂在户外的旗子 , 也可指女子插戴的旗子状头饰 , 而“春胜”又称剪胜、彩胜 , 因为古人有剪纸迎春的习俗 , 他们剪成图案或文字 , 可做装饰品 , 也可以做头饰 , 在这个春天 , 认真梳洗打扮自己 。
女子用乌金纸或布帛剪制成燕子、鸡、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鸟虫卉的样式 , 将春胜戴在头上 , 和现代人春节前夕热衷烫头发的习俗有些类似 , 颇有点新年“从头开始”的味道 。
乾隆御笔春帖子
宋代制度要求 , 翰林学士在立春、端午等佳节要撰写帖子词 , 贴在皇宫各处 , 内容大都是歌颂升平、吉祥祝福之类 , 其中 , 立春日写的称“春帖子” , 欧阳修、宋祁、苏轼等都写过 。
【宫一枚|古人如何过立春?乾隆写春帖,有人打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