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星斗烁西南 来认认三星堆的新宝贝( 二 )


其实 , 引入实验科学分析的理念与技术 , 正是现代考古的优胜之处 , 更是这一轮三星堆考古的特色 。 今年5月 , 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3家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签订三星堆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合作协议 , 目标只有一个 , 全息揭示三星堆先民的文明世界 。
借力科技 , 考古学家可以看到更多 。 比方说 , 由于出土后温度、湿度等发生剧烈变化 , 很多绚烂多彩的文物表层很容易氧化暗淡 。 在三星堆 , 半月谈采访人员惊喜地看到 , 一尊青铜人头像的眉毛上黑彩痕迹依然可辨 , 许多青铜器的朱砂彩绘并未磨灭 。 这般瑰丽多彩得以存留 , 都要拜谢新技术的力量 。
此番考古广泛开展的微痕研究 , 则向世人证明 , 三星堆的绝大多数“祭祀坑”里 , 都有丝织物遗痕 , 印证了30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开始缫丝织绸 。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建波研究员介绍 , 通过显微观察 , 发现三星堆的丝绸有不同的经纬编织方式 , 从薄如蝉翼 , 到厚实如纸 , 三种丝制品用途不同 , 甚至有可能作为符号和文字的记录载体 。
先民创意不凡 , 印证多元一体
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中 , 最为“吸睛”的可能要数来自4号坑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 其具体用途和含义还有待深究 , 但其细节刻画之写实 , 神态传达之生动 , 作为艺术品已足以令人过目难忘 。 夸张的双手比例 , 冲天而起的一头长发 , 这位“壮士”因何“冲冠一怒”?观者遐想难有穷止 。
|满天星斗烁西南 来认认三星堆的新宝贝
本文图片

出土的扭头跪坐人像王曦摄
专家认为 , 从出土文物来看 , 三星堆文化创造力能量之丰沛实在可惊 。 工艺精细繁复 , 造型瑰丽奇特 , 无不提示先民精神世界之多彩 , 技术水平之高超 。 从和奥特曼、诸葛亮等后世形象“撞脸”的青铜人像 , 到大小、外形与现代西餐刀别无二致的玉刀 , 都在证明三星堆文化的不羁想象力 。 玉刀不仅色彩鲜艳、云纹灵动 , 而且刃部非常锋利 , 可以轻易将人的手指划破 。 这样的神奇创造 , 非常考验考古学家解谜的水平 。 何况 , 三星堆出土的许多青铜器 , 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皆无记载 , 学界到目前还无法理解其功用 。
|满天星斗烁西南 来认认三星堆的新宝贝
本文图片

出土的玉琮王曦摄
以新出土的一件神树纹玉琮为例 。 今天通常认为 , 玉琮源起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 , 形状外方内圆 , 上古用于祭祀 。 三星堆玉琮奇妙处在于 , 既有良渚玉琮的典型特征 , 又“嫁接”了三星堆特色的通天神树造型 。 三星堆与良渚 , “君住江之头 , 我住江之尾” , 相距数千里 , 在4000年前如何互通音问 , 后人一时还难于想象 , 但见诸物质文化的文明交融 , 已是证据历历 , 脉络分明 。
此外 , 三星堆晚期众多青铜器的器形、纹路 , 可以见出其师法中原地区的印记;三星堆众多雕刻品上精美的云雷纹与羽毛纹 , 在中原夏商王朝时期器物上也可觅影踪 。 凡此皆可证明 ,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久有往来 , 互动之频繁可能超出我们此前的想象 。 三星堆由此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历程的又一实证 。
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原之外 , 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区域的交流互动 , 还有跨越山海的多重线索 。 或许 , 4000余年前的三星堆 , 也是东亚世界与南亚世界沟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 , 或许彼时无分“东亚”“南亚” , 而古蜀自成一“世界的中心” , 同时又是周边众多文明源头辐射交汇之地 。 文明交流互鉴 ,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 千载星光犹在 , 织出锦绣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