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铁狮子|重达32吨的“镇海吼”,矗立千年不倒,却倒在专家自以为是的保护上

引言
"名兽使足走千里 , 狻猊、野马走五百里 。 "晋郭璞注"狻猊 , 狮子 。 亦食虎豹 。 "——《穆天子传》
在中国文化中 , 对于狮子有着极其浓重的崇拜意味 。 尽管历朝历代对于它的形象刻画得不尽相同 , 但它却像传统中国传说中的麒麟等神兽一样 , 仍被赋予了镇宅护卫、富贵吉祥的寓意 。 即便是时至今日 , 在我们的许多建筑物前 , 也仍能见到狮子的身影 。 而透过这些狮子的背后 , 我们亦能看到属于其背后的文化属性 , 沧桑历史 。
沧州铁狮子|重达32吨的“镇海吼”,矗立千年不倒,却倒在专家自以为是的保护上
本文图片

这一点上位于河北沧州的“镇海吼”铁狮子便是明证 。 “镇海吼”建于后周年间 , 其造型奇特 , 背有莲花宝座 , 身上铸有文字 , 重达32吨 , 它所呈现出的铸造技术比西方早了七八百年 , 它的出现可以说在世界冶金史上都是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而在文化、雕塑等方面它也是我们研究的实物资料 。 更为难得的是在其铸造之后 , 它矗立千年而不倒 , 也一度成为了沧州城的代表 , 让沧州有了“狮城”的别名 。 然而 , 就是这样一座有着极高历史价值的“活文物” , 却在现代经过了专家的“修复”后受到了损伤 , 以致于面目全非 , 不禁让人感慨 。
镇海吼
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 , 东临渤海 , 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 。 在漫长的历史中 , 其先后被划属幽州、兖州、青州、河间府等地 。
“镇海吼”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 。
沧州铁狮子|重达32吨的“镇海吼”,矗立千年不倒,却倒在专家自以为是的保护上
本文图片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 , 这一时期战乱迭起 , 民不聊生 , 内有各种割据势力 , 外又有契丹(辽)等强邻环伺 。 但与五代的诸多君王相比 , 无论是周太祖郭威 , 还是继任者周世宗柴荣都是难得的明君 。 尤其是周世宗柴荣 , 历来广受赞誉 。 而在他即位(954年)之后 , 裁汰冗余 , 减少赋税;南征北战 , 西败后蜀 , 南催南唐 , 北破契丹 。
而关于为何会在沧州铸造“镇海吼”的说法 , 如是也就有了第一种说法——乃是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时为了能够镇压住沧州而立 。
但对于这种说法 , 其实是有着明显的错误的 。 一来是时间点上有出入 , 在“镇海吼”右项以及牙边上有“大周广顺三年铸”字样 。 而广顺三年即为953年 , 但周世宗柴荣954年即位 , 其北破契丹时更已经是959年了 。 另外一点就是周世宗柴荣作为一位有道明君 , 并不笃信佛教 , 而要铸造一尊32吨之重的“镇海吼”所需耗费更是巨大 , 这显然不合理 。
沧州铁狮子|重达32吨的“镇海吼”,矗立千年不倒,却倒在专家自以为是的保护上
本文图片

与之相对于的 , 也就有了广为流传也更为可信的民间说法—这乃是当地人为了镇压海啸 , 希冀能够清除水患而集资修筑的 。 在这一说法的佐证便是:“镇海吼”位于开元寺前 , 背有莲花宝座;其腹内有《金刚经》文 , 左肋、头内有冶者姓名 。
相较之下显然民间说法 , 更为可信 。
关于沧州“镇海吼”的铸造工艺 , 则更是让我们见识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 重达32吨的铁狮子 , 即便是今天要一体浇筑也是难题 , 更遑论古人了 。 于是 , 古人便采用了分层浇筑的方法 , 用了600余方块分节叠铸 , 这也就保证了铁狮子的腹内能够光滑 , 更能够解决铁狮子的矗立问题 。 而自“镇海吼”矗立之后 , 它矗立了近千年而不倒 。 直至1803年 , “有怪风自东北来 , 风过狮仆” 。 1893年 , 它才被重新立起 , 但是由于长期浸泡于泥土之中 , 它已经有了损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