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 二 )


结构关系调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心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
文章插图

治大国,若烹小鲜。何谓大国?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排了《道德经》,先后顺序上多少还是存在疑点。其实,在六十一章老子对大国有明确的定义,“大国者下流”。下流是什么意思呢?《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下流”就是形而下的意思,大国指的是宇宙万有。老子主张“归根复命”,就是“有”归到“无”,最后“一”归到“道”,“治大国”的含义就是“有”回到“无”,二者合二为一,也就是“悟道”的意思。
治大国的含义是悟道,那“烹小鲜”如何理解?看见“烹”字,我们不能以现在烹饪技术来解读。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无法与今天相比,就算是当时的周天子也没有现代人的口福。烹的本义是煮,一个小鱼放到滚烫的锅里,结果就是化为乌有。当然,至此还只能是个人猜测。但是,老子既然在这里抛出了一个论点,那么之后便会进行论证或者解释说明。
心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
文章插图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天下,在我们眼中不过是“富有四海,业成八方”,但是在老子眼中那是真天下。老子站在道的高度来谈论天下,天下代表的是“无”和“有”。道莅天下,无和有合而为一,本性显现,万物回归。道莅天下,就是《心经》里面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修行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说的也是悟道。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鬼和神代表什么呢?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任何事物的作用都是成对的出现,都有阴阳两种属性。阴极为鬼,阳极为神,天下之中“有”为阴,“无”为神。一生二,道显现出两个作用,“无”和“有”,“无有入无间”,所以是“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但是,悟道之后就不一样了,老子推翻了之前说的一切,“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心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
文章插图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意思是:有不是无,也不是“有不是无”。这就是《心经》上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义。一旦觉悟,本性之光显现,“照见五蕴皆空”,此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万物没有了,“无”没有了,“有”没有了,也就不存在“有即是无”,“有不是无”的概念了,老子在这里把一切都摆平了。
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神指的是“无”,“无”为什么伤人呢?伤者,损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有障碍,佛家称之为无明,修行就是要去掉障碍,除尽无明,最后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老子比喻为“神伤人”。悟道以后会发现,哪有什么障碍,哪有什么“损之又损”,这也是《心经》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