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 三 )


圣人亦不伤人。根据上面的分析,伤人其实就是度人。悟道之后才发现,原来根本没有圣人度人,也没有佛菩萨度世。《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说到:“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刚开始修行,一鼓作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道后如梦初醒“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
文章插图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句话,简简单单十个字,去掉三个语气词,剩下的每一个字都能写一篇大论文。“两”指的是“无”和“有”,“朴散则为器”,“无”生出了“有”,损之又损,“有”损没有了就回到了“无”,这也是格物致知的含义。悟道后就不一样了,本就没有“无”生“有”,所以是“两不相伤”。“无”老子称其为“上德”,“有”则为“下德”,有无合一,一归道,所以是“德交归焉”。
分析至此,我们还会有一个疑问。老子费这么大劲,为了什么呢,直接说伤就是损,有即是鬼,不就完了吗?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以后有时间我们接着分析。具体原因,老子在《道德经》中有暗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自行参悟,“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读完《道德经》第六十章,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我们需要回去看看,小鱼在锅里“烹”成什么样子了。此时,鱼已非鱼,水也非水,鱼水混而为一。看到这锅鱼汤,仿佛听见一位老者在旁边说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 心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心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