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徐志摩的独子,102岁仍健在,说母亲不讨厌林徽因,最同情陆小曼( 二 )

徐志摩@徐志摩的独子,102岁仍健在,说母亲不讨厌林徽因,最同情陆小曼
文章插图
为了娶陆小曼,徐志摩费尽心机,又要王庚同意离婚,又要陆小曼的家长接受,又要徐家的家长同意。甚至还要应家中诉求,征得张幼仪的同意。梁启超答应为他们证婚,却在婚礼上对徐志摩的情事大加批判,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婚后,徐家断掉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但是陆小曼依然保持着以往奢靡的消费方式。徐志摩为了妻子高兴,一味地迁就她。为了养家,他同时在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要赶写诗文赚取稿费。也许情爱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徐志摩对张幼仪有多无情,就对陆小曼有多深情。至于徐志摩在遭遇生活的打击后,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生活方式,我们也不得而知,因为他早早地离世了,盖棺定论。他留给世间的,就是这么一位多情公子的形象。徐志摩去世时陆小曼只有二十九岁,没有子嗣。也就是说,徐志摩唯一的独子,就是那个曾被他百般嫌弃,没有抚养过的徐积锴了。徐积锴虽然不得父亲喜爱,但是却是徐家单丁独传,自小就被徐家宠爱。传说他百日抓周时拿了铁笔,祖父开心不已,认为此子能从政入仕,遂起名为积锴。徐志摩@徐志摩的独子,102岁仍健在,说母亲不讨厌林徽因,最同情陆小曼
文章插图
但是徐积锴后来的人生,先做土木工程师,后做商人,跟政治毫无牵涉。他出生时徐志摩便在外读书,后来张幼仪出国,他便由祖父母照顾。张幼仪离婚后脱胎换骨,做商业银行总裁,做服装公司总经理,又为党派管理财务。徐积锴一时跟母亲去北京读书,一时又跟祖母在上海生活。徐积锴生活充实,并没有留守儿童的慌乱。徐志摩去世时,徐积锴只有十三岁,他还来不及怨恨父亲,就开始天然的同情和理解。当时很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亡是一种解脱,因为他开始困于生活的穷苦和情感的羁绊。还有人认为,徐志摩的死亡让他的生命升华,给世人留下了传奇。有人拿徐志摩和拜伦雪莱相比,认为徐志摩极为向往他们那短暂又显扬的人生,自己也做了这样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荣耀。但是,徐积锴却觉得徐志摩的命太苦。苦什么呢?大概是一生襟抱未曾开。徐志摩有实现自由民主的政治理想,有寻觅爱人相濡以沫的浪漫,有创作尽善尽美的文艺追求。但是这一切都未曾实现。国事多艰,他一介文人无力牵扯。徐志摩@徐志摩的独子,102岁仍健在,说母亲不讨厌林徽因,最同情陆小曼
文章插图
情感波折,他只刚刚获得追求的爱情。而情爱和生活又都没有给予他理想中的纯然浪漫,反而留下一地鸡毛的狼狈。他还没有克服这些困难,生命就戛然而止。徐积锴说,父亲的几个老友,也曾左拥右抱,处处留情,各个都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但是父亲英年早逝,这一切都无法拥有了。他曾和胡适吃饭,那时胡适已经晚年,但还是带了年轻的美国女朋友,徐积锴慨叹道,若父亲不死,就算到八九十岁,也会很有女人缘的。真没想到,世间最能理解徐志摩的,居然是他和张幼仪的儿子。对于父亲的几段情感,徐积锴也有相应的理解,但是为人子不好轻易评价,他只说母亲并不讨厌林徽因,最同情陆小曼。徐志摩@徐志摩的独子,102岁仍健在,说母亲不讨厌林徽因,最同情陆小曼
文章插图
确实,对于徐志摩来说,林徽因只是他梦中情人的具象化,她秀丽明朗,文采斐然。他对林徽因的追求和对张幼仪的抛弃,恰恰是他对自己生命理想的选择。张幼仪代表着他想抛弃的腐朽落后,林徽因代表他想追求的先进自由。但很嘲讽的是,林徽因和张幼仪,都不是他想象中的人物。张幼仪看似传统保守,却又偏偏柔韧内秀,面对窘迫的现实,走出康庄的道路,她晚年的照片光华内敛,就像通透的珍珠。而林徽因看似小巧秀气,却偏偏大气堂皇,她为了自己的建筑追求,在最艰苦的战乱岁月,也坚持做实地野外考察。她和梁思成共同走了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近三千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