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解读丨“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 三 )


所以 , “礼”的终极目标 , 就是引导社会各个阶层以及有着各种不同价值诉求的人们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 , 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 从而使人们化解或缓解矛盾 , 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大家庭之中 。 儒家倡导的“礼”文化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 也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 实现大同理想社会 。 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 。
数千年来 , 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战乱和分裂 , 但总体上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 , 儒家礼乐文化“贵和”的价值取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隐性作用 。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 , 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 。 这种基调的形成 , 也正是“礼”文化中“贵和”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 。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 ,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关系与思想意识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 儒家所倡导的传统“礼”文化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 , 也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损益” 。 但是 , 从总体上说 , 儒家倡导的“礼”文化是古代各种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 , 也是历代所追求的理想制度模式 。 不唯如此 , 儒家礼乐文化的“贵和”价值取向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
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贵和”价值取向既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 也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 。 它历久弥新 , 在当今之世仍有着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 。 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贵和”的价值取向不仅可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 , 而且对于顺应时代潮流 ,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
【孔子|解读丨“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丁鼎)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