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中国人为何信关公?( 二 )


祭祀仪式是关帝信仰的核心
关公从降生到死后 , 民间的联想丰富多彩 , 如“磨刀雨”的传说、关公的脸为什么是红的等等 。 这些民间传说通过形象化的讲述 , 表达的是民众对关公事迹的评价 , 也对关公事迹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关公成神后 , 修建关帝庙祭祀关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 其活动也变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一座关帝庙 , 就是一方风俗民情的展示;一尊关公像 , 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
有庙必须有祭祀 , 祭祀必须有相应的时间和祭祀仪式 , 祭祀仪式始终是关帝信仰的核心 。 祭祀分民祀和官祀 。 民间祭祀表达的是民众信仰热望 , 比较松散 , 只要有诉求 , 随时随地都可以到庙里烧香礼拜 。 官祀是大型祭祀 , 比较正规 。 自从关羽被历代皇帝加封之后 , 对关公的祭祀就上升到国家大典的位置 。 据《关帝志祀典》载:“明嘉靖年间 , 定京师祀典 , 每岁五月十三日遇关帝生辰 , 用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帛一 , 遣太常官行礼 。 四孟及岁暮 , 遣官祭 , 国有大事则告 。 凡祭 , 先期题请遣官行礼 。 ”清代后期 , 祭祀关帝的典礼达到极盛 。 咸丰三年(1853年)将关帝正式脐列为“中祀” , 祭关要“行礼三跪九叩 , 乐六奏 , 舞八佾 , 如帝王庙仪” 。
现在关于祭祀的仪式已经十分模糊 , 无论民祀与官祀 , 都已不甚清楚 , 失去了祭祀仪式的规范性、庄严性和严肃性 。 特别是将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官方举办的文化节 , 关帝庙似乎成了文化娱乐、文艺表演和洽谈贸易的空间 。
关公信仰与非遗保护
关公文化是一种大文化 。 目前山西解州关公俗信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说到关公文化的保护 , 我想应该从三方面着手 。
首先 , 应恢复重建关公信仰的仪式 。 社会在发展 , 今天不可能恢复古代的祭祀仪式 , 但是俗信不是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仪式文化是它必备的内容 。 所以作为关公文化 , 如果宫庙祭祀仪式已经消失 , 就不必强求 , 但民间的祭祀仪式是必须加以保护的 。
其次 , 要保护民间关公信仰的生态环境 。 民间社会保存了很多关公信仰习俗 , 这些习俗是以什么方式传承的 , 要做田野考察 , 将其记录下来 , 作为保护的参考 。 不然只是重建关帝庙 , 就没有任何意义 。 如果考虑和旅游相结合 , 那就更要重视关公文化的内涵 , 使这种文化能供旅游者分享 。
第三 , 要保护民间的关公传说 。 全国的关公传说浩如烟海 , 要通过田野作业用心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