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中国人为何信关公?

关羽|中国人为何信关公?
本文图片

学关公 行鸿运 拜关公 结善缘
中国的关公信仰究竟分布多广 , 信众几多 , 只要看看中国关帝庙的分布便可知道:从黑龙江到台湾、海南岛 , 从东海之滨到西藏拉萨 , 随处都可以找到关帝庙 。 如果向海外伸延 , 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乃至海外华人聚居区 , 也都建有关帝庙 , 而且规模都不小 。 古人有言:“山东文圣人 , 山西武圣人 。 ”文圣人指孔子 , 武圣人指关公 , 两者并驾齐驱 , 均以德行著称于世 , 由此可见关公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 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 关公还被尊为商业的保护神 , 视为“武财神” , 居于文武财神之首 。 在民间社会 , 关公被作为村落保护神和家庭保护神的地方比比皆是 。
中国民间信仰多神 , 这众多的神在其神格没有固化之前 , 多数在民间只是以信仰的方式传承 。 民间信仰是造神活动的基础 , 也是关公崇拜的灵魂 , 没有信仰 , 就没有众多的神出现在民众的生活之中 , 也不会有那样多的关公庙、关公祠出现在各地区和各民族之中 。
【关羽|中国人为何信关公?】民间的造神运动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 , 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 这种历史过程有许多的铺垫 , 在一种信仰氛围中才可以完成 。 在关公信仰和造神运动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国演义》 。 但就以《三国演义》成书的过程而言 , 也绝非由罗贯中一人独自创作完成 , 他的创作素材来自如下几个方面:民间传说、坊间平话、戏剧创作、稗官野史以及陈寿的《三国志》 。 《三国演义》正是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 , 只不过《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表达的思想 , 对民间的造神运动提供了契机 。 但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关公从战将走上神坛 , 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
关公由人到神的演变
关公在民间有许多称谓 , 关老爷、关帝 , 关王、关爷、关圣、关夫子等 。 他本是三国时期蜀汉武将 , 姓关 , 名羽 , 字云长 , 今山西运城解县常平村人 。 史书记载:关羽亡奔涿郡 。 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 , 协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 。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 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被俘拒降而遭杀害 。
关羽死后 , 并非立即成神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关公的成神不像一般的民间造神程序那样由民间发动 , 而是由上层发动的 。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 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 死后又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 。 按照古老的习俗 , 凡是历史上建功立业的人 , 死后如得到封赐 , 都要建祠祭祀 。 不过大约从魏至唐 , 尽管有封赐 , 但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不算太大 。 唐时或见于传 , 称关三郎 , 为人鬼之流 。 唐末范摅《云溪友议》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 , 荆州有玉泉祠 , 天下谓四绝之境 。 或言此鬼助土木之功而成 , 祠曰三郎神 。 三郎即关三郎也 。 ”说明在唐代前后 , 已有对关公的祭祀 。 到了宋代中叶 , 由于道教将关公纳入自己的神系 , 情况就大不相同 , 关公信仰不断加温 。 到了明代 , 特别是《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 , 关公信仰影响扩大 , 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入官方和民间 。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 , 神宗朱翊钧不仅封关羽为帝 , 而且敕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 尊为护国佑民之神 。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 , 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 清代康熙皇帝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 , 亲书“义炳乾坤”匾额 。 雍正皇帝追封关羽的祖父、父亲为公爵 。 乾隆、嘉庆、道光对关羽的封号陆续增加 , 最后成为“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 统治阶级表彰关羽精神的核心 , 也是民间所能取得共识的道德准则 , 最终归结于关公形象的价值取向——“忠义” 。 “忠义”作为官方和民间在价值取向上的共识 , 使得关公成为一种符号和载体 , 寄托了官方和民间过多的诉求 。 也只有神才能承载这样多的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