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寒 , 乐评人
虚构作品 , 或者是电影肯定是作者的一部分 , 不表达自我 , 纯虚构的虚构我个人觉得还是不成立的 。 但人和作品都是多元的 , 多层次的 , 不是两极分化 , 非黑即白的 。 现在的问题是网上太多的非议是“二元论”的 , 跟信息快慢无关 , 这个就没法再继续讨论下去 。
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 更丰富的人生的人 , 必定有更开阔的目光 , 更敏感的耳朵和心灵 。 需要 , 必要 , 但号召不来 , 呼吁不来 。
还是想引用吴吞的一句话:“世界会在你褪色的眼里慢慢苏醒” 。
贾行家 , 作家
说韩寒可不可能“理解”吴仁耀是一个有关阶层或阶级的问题 , 说韩寒讲没讲好吴仁耀才是个有关电影的问题 , 我们现在能谈论的应该只有后者吧?
那就会有很多种谈法 。 在某些谈论电影的方式里 , 人物完全可以不是现实中的人物 , 不按现实的逻辑行动 。 问题在于 , 我们太容易把电影、小说当成被告 , 先给它一个判决结果 , 再把它送到它该去的地方 。 虽然这有一点点的权力感 , 但是太不快乐了 。
我看不懂艺术品 , 我又对商业片知道多少呢?某种程度上 , 拍好一部商业片是更困难的事 。
韩寒既是导演 , 又是编剧 , 这部电影的成败都完全属于他 , 这是推卸不得的 , 同时 , 也说明很多问题与我们观众无关 。 我们和这部电影只有一张票的缘分 , 我们只说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即可 , 不需要审核作者及作品的政治成分 。
我发现画廊和艺评人私下谈论一件艺术品时 , 并不动用吓唬我们外行的理论和名词 。 评论家说一幅画好 , 直接说“我喜欢看到它时的感觉” , 画家说一幅画好就说“它让我想画画” 。
评论网站给这部电影打多少分 , 其实也和个人的喜欢不喜欢无关 , 甚至 , 我也不见得要在心里给它打一个分数 , 数字化等于异化 。
必要的问题是: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到了什么?它有没有触动我的地方?
徐磊 , 导演
以前我觉得作品和作者是两码事 , 现在觉得很难分开 , 你确实没法想象 , 肯洛奇过着奢靡浮华的生活的话 , 他怎么拍摄底层故事 。
被名利所异化 , 是创作者的一个诅咒 , 这也比较公平的 , 人不可能什么都要 。
还好决定一个人认识的 , 还有出身 , 那是一个人的底色 , 生活际遇的变化只能决定一部分 。
张悦然 , 作家
关于韩寒 , 人们知道的实在太多 , 这导致他就像是在四面透明墙壁的房间里创作 。 他的创作无法与他的个人形象分开 , 这是他现在和未来都要面临的挑战 。 不过我觉得创作者和作品的关系 , 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 比如一个人是底层 , 就只能写底层 , 一个人是中产 , 就只能写中产 。 更多的时候 , 个人经历在创作中的体现 , 会有一个转译的过程 。 《四海》中 , 有一个情节让我看到了这种转译 , 或者说 , 我看到了韩寒是如何使用对他有所触动的生命经验的 。
当吴仁耀作为替身 , 为他的偶像苗浒飞跃珠江时 , 很难不让人想到始终缠绕在韩寒身上的代笔风波 。 韩寒用吴仁耀的失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替身是行不通的 , 假偶像绝对不可能成功 。 我不清楚这种解读对不对 , 但是我觉得“真偶像”、“假偶像”的问题 , 是韩寒的个人经历赋予他的主题 , 而它的确来到了他的笔下 。
Q:如果电影的底线是不要赔钱 , 那电影的较高追求是什么?
郭小寒 , 乐评人
影响 , 影响一些具体的人 。 连接 , 连接一些靠物质的手段连接不上的人 。
- 冰上|小沈阳宋小宝后,又有本山弟子当导演,联袂贾冰上演《卧鼠藏虫》
- 片段|王菊作为新人演员已经非常棒,《爱很美味》看得很开心
- 结局|《镜双城》白璎不是白薇转世,变成白薇后裔?这点改动令剧情合理
- 真名|《老闺蜜》:许娣演了一个女汉子,真名叫刘亦男,演技给力
- 赵灵犀|《甄嬛传》10年了还这么有梗!I梨花剧场I梨花教育
- 情节|近期正在热播的五部剧,《假日暖洋洋2》排第三,你在追哪一部?
- 电影|《古惑仔》中教人做人的5大定律,明白道理的混得都不错
- 喜剧|深度短文:看《不要抬头》时笑得越是大声,生活越是绝望
- 活动|电影《神秘海域》欧洲路演精彩不断 荷兰弟造型百变帅炸天
- 电影|扬名立万到底哪里好看,这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