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乐评人李皖:我们的艺术家变得特别琐碎,很少面对人类的深刻处境( 二 )


再一个就是旧有唱片业的崩溃 。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 , 大歌手确实是制造出来的 , 流行音乐是一个产业 , 歌手和歌曲都是产品 。 但是大工业在2000年之后就分崩瓦解了 , 再也没有那种生产方式了 。
这两个之外如果再说第三个 , 就是粉丝文化变得无比坚固 , 微小的兴趣群体的模式被强烈固化 , 每个人以自己的小群体自居 , 每个人都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 在价值认定上否定了所谓超级明星 。
“网络神曲是一个在资本价值上
实现得比较好的循环”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所谓的网络神曲?
李皖:我并不反感从草根出来的东西或者说自发性的东西 , 英雄不问出处 , 好的东西从哪个地方都能出来 。 但确实现在的网络神曲有一种更及时性的感觉 , 特别短命 , 而且特别归属于某个渠道 , 特别不具有公共性 。 它就是一个社交媒体的东西 , 它的最大价值是社交价值 。 这种东西跟艺术也不是说完全隔绝 , 但更大的价值是及时性的临时场所的娱乐、瞬间的愉悦 。
中国新闻周刊:它是否代表了大众主流的音乐审美和音乐需求?
李皖:也不能那么说 , 可以说它是主流的一部分 , 但不能说它就是主流 。 它是一个流量 , 它是一个在资本价值上实现得比较好的循环——现在是一个金钱社会 , 所有东西都是某种产业 , 讲投入产出 , 通过一次次的循环实现再生产 。 不要把这种流行视为是一种很大的流行 , 它也是某一个专属渠道的小范围流行 , 音乐目前的现状就是无数的小众流行 。
中国新闻周刊:从最早的网络歌曲到今天的抖音神曲 , 你认为这种类型的音乐有没有什么变化?
李皖:网络歌曲不能说是一个类型 , 它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 有一些创作者一些消费者习惯于用这种方式去传播 。 不要被这个假象蒙骗 , 它就是一个传播渠道而已 , 所有类型的音乐都可能会在上面出现 ,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 , 这个特点会越来越鲜明 , 最终就是正常的全貌 , 就像网络文学 。
当然由于用网络传播 , 网络的传播属性会形成一种规范 , 导致艺术形态具有一些特点 。 网络是一种速食性文化 , 导致这些歌曲可能也都是快速奏效的 。 表演更是 , 那些网络上的艺人可能在网上表现很好 , 因为在直播间面对的观众跟舞台上面对的观众不一样 , 它是在虚拟空间里面对一个个人;舞台不一样 , 舞台是面对众人 , 所以你看他们的舞台风格特别怪 , 比如有一个女歌手握着话筒老是用手打拍子 。 这就像话剧演员去演电影 , 如果去不掉话剧那种风格 , 你就觉得他很差 。 但不能因为她那个舞台形象就否定她 , 这是把不同情境的东西混淆了 。
“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贝多芬、莫扎特”
中国新闻周刊:在一篇文章中 , 你写过这样一句话 , “流行音乐正在失去响应 , 稀薄的空气下面 , 是无底的深渊 。 底子在继续掉 , 鸟儿在继续坠 。 ”这是否代表了你对中国流行音乐的一种悲观态度?
李皖:算是悲观 。 但其实我也不悲观 , 因为整个历史中 , 彻底的悲观主义从来都是失败的 , 没有彻底的悲观 , 也没有彻底的乐观 , 它是一个波荡起伏的东西 。
只是说我们现在处于这样的时期 , 我虽然写的是中国的音乐 , 实际是我对整个人类音乐的一个看法 。 这要说远一点才能说得清楚 , 我对音乐的认定是有一个基础的 , 音乐是人类精神或情感的至高表达 。 但这种至高的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被大家看重的 , 不仅是中国 , 全世界都一样 。 全世界最好的音乐无非就是在娱乐方面 , 更高层面的没有 , 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贝多芬、莫扎特 , 即使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也被视为是写给人类的情书 , 但那个时代过去了就没有了 。 现在英语世界最流行的歌手 , 比如说泰勒·斯威夫特 , 她的歌也就是好听的歌 , 不能给你更至高的东西 。 很多人也不觉得这个东西有需要 , 我们也不那么去感受它 , 人类的精神不是那样一个状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