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非遗”在唐山丨乐亭皮影雕刻技艺:摇曳在光影艺术背后的雕刻时光

据唐山文化旅游:
2005年春 , 乐亭县有个20岁出头、扎着小辫子的年轻人 , 在城区一处花鸟鱼虫市场上摆摊卖自己的画和剪纸作品 , 一个月只赚了10元钱 。 某天一场大雨过后 , 他从躲雨的角落回到无人问津的摊位 , 心中一阵酸楚 。 恰逢此时 , 有位老人路过 , 注意到了他的作品 。 经过一番攀谈 , 老人留下了电话号码 , 说:“小伙子 , 乐亭皮影雕刻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 如果你感兴趣就来找我吧 。 ”
这位老人是乐亭县原文化馆馆长何宗禹 , 出版过《乐亭皮影造型艺术》等多部乐亭历史文化相关的专著 , 是当地的文化名人 。 在何宗禹及县文联的推举下 , 年轻人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佳文为师 , 学习乐亭皮影雕刻技艺 。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 他的皮影雕刻技艺日臻成熟 , 在乐亭城区开设了工作室 , 专心创作 , 作品获得过许多奖项 。 他还教了不少学生 , 并被评为了市级非遗传承人 。
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 属于乐亭皮影雕刻艺人吴文志 。 日前 , 在挂满大大小小各色影人的工作室里 , 吴文志为我们讲述了自己与皮影的这段不解之缘 。 他说:“我对皮影特别有感情 。 乐亭皮影有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价值 。 它让我和老师们结缘 , 更让我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和人生价值 。 ”
吴文志表示 , 学好乐亭皮影雕刻技艺并没有多难 , 重要的是一份耐心和对皮影艺术的热爱 。 采访人员 闫军 摄
刀尖上的乡土艺术
乐亭皮影是我国皮影戏的一个主要剧种 , 更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 。 在灯光照亮的影布上 , 彩色的剪影灵活摇曳 , 演绎着古今传奇 。 观众欣赏着栩栩如生的光影之美 , 近距离观赏影人时 , 则更能感受到影人设计、雕刻和色彩晕染之美 。
“乐亭皮影雕刻技艺距今有近700年的传承历史 , 是艺术性与技术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创作 。 ”吴文志说 。 在他的工作室里 , 摆放着数不清的影人 , 有帝王将相、神仙鬼怪 , 还有飞龙走兽、花鸟鱼虫 , 甚至还有现代人物、动漫卡通 。 影人造型设计夸张大胆 , 色彩浓淡相宜 , 人物性格特点从视觉上就呼之欲出 。 在错综复杂的线条处 , 可见清晰的刀纹 。 夸张的大轮廓中 , 又有无数精致的小细节 , 雕刻得非常精美 。
一块圆形蜡盘 , 一把自制刻刀 , 看似简单的工具背后 , 是乐亭皮影极为复杂的雕刻技艺 。
乐亭地区流传下来的皮影雕刻工艺流程是把要雕刻的各种图谱纹样 , 包括脸谱、服饰、道具等图案 , 放在加工好的透明皮子下面 , 用钢针把图谱照描在皮子上 , 然后再进行雕刻 。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镂刻技术 , 不仅刀具十分讲究 , 手法也相当复杂多样 。 有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等手法 。
皮影雕好后 , 经平整、磨平打光后进行着色 , 再经过脱水、染色、阴干、压平 , 使影偶服帖光洁 , 然后涂以桐油 , 就制成了半透明的影偶 。 乐亭皮影影偶人物的构成分为头、身和四肢 (腕、手臂、腿) 等部分 , 雕制时各部件分开制作 , 完成后再将各部分相缀 。
吴文志指导乐亭第三实验小学学生雕刻影人 。 采访人员 闫军 摄
创新让非遗“活”起来
从选料到设计图样、雕刻、着色……小小影人中凝结着历代艺人艰辛的探索创新 , 在无声中昭示出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 。 在吴文志使用的蜡盘上 , 有数不清的刻痕 , 尤其是靠近中心的位置 , 有几道深深的弧形 , 依稀就是影人头部轮廓 。 这块蜡盘 , 吴文志已用了十多年 , 每一刀刻痕 , 刻出的是艺术 , 刻下的是时光 。
“学皮影雕刻其实并不难 ,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 ”吴文志说 ,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在传承中创新 , 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