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萧珊&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对忘妻的深情随诗词流传于世,感人至深。千年后,一位文豪比苏轼更加情深义重,他将妻子的骨灰置于床头为伴,度过了33年孤寂时光,他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
萧珊是巴金一生所得的最珍贵的礼物,当这件礼物被病痛带到忘川河,空留巴金在岸边独任孤苦。晚年时巴金曾说,长寿于自己,是一种折磨。想来没了挚爱的人间,已是一片死地。




再忆萧珊&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文章插图

因《家》邂逅
巴金生于1904年,少年时受到五四思潮影响,热衷阅读进步书刊。1920年入学成都外国语学校后,巴金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且参与文学活动。1922年,他开始在《文学荀刊》发表自己的诗作,从此走进文学殿堂。隔年,巴金前往上海求学,在那里做了两年编辑。
1927年,巴金留学法国,两年后学成归来,潜心写作。1931年开始连载《家》,两年后完结。这本书发行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巴金成了文学青年们追逐的偶像。1935年,巴金受聘做了出版社总编,许多书迷给他来信。
第二年,他的众多书迷中出现了一个热忱开朗的女孩——巴金未来的妻子——萧珊。
当时萧珊18岁,在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就读,热爱戏剧和文学,参演了话剧《雷雨》,接触到了进步人士,充满革命热情与斗志。但萧珊很快因为出演\\\"四凤\\\"一角被学校开除,年少的姑娘还没展开翅膀就被一场大雨淋了个透心凉,不禁陷入了苦闷。
期间她偶然读到巴金的《家》,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打动,鼓起勇气给作者巴金写了封信,在信中分享阅读心得、诉说自己的苦闷和迷茫。




再忆萧珊&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文章插图

萧珊文笔清澈秀丽,思想活跃,巴金十分欣赏她,在回信中亲切地称她\\\"我的小友\\\",为她答疑解惑、指点人生,还鼓励她创作。两人书信不断,萧珊渐渐爱上了这个通透睿智的文学家。
当时巴金32岁,在翻译和写作上都已经有了很高成就。他的家庭氛围很传统,本应该早早结婚,但复杂的家庭关系给他带来了很大心理阴影,加上一直活跃在革命前沿,巴金负责地选择独自打拼,原本没有成家的打算。
两人通信半年后,萧珊对巴金的好奇和爱慕与日俱增,她决定见一见这位作家。她在给巴金的信中写道:\\\"我们笔谈这样和谐,不如见面相谈……\\\"不仅附上了赴约时间和地点,还特地夹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巴金收到信时,看着照片上端庄秀美的女孩,心悄然中升起一丝期待,他欣然赴约了。
两人相见当天,萧珊穿着一身校服现身,纯净的大眼睛望了巴金片刻后风趣地说:\\\"您比我预想的年轻多了。\\\"这句话把巴金逗笑了,回她道:\\\"你比我预想的更像娃娃!\\\"萧珊既文雅又活跃、既热情又清丽,像一阵夹着火苗的清风,吹开了巴金闭死多年的心门。




再忆萧珊&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文章插图

战后成家
初次相见,两人相谈甚欢,从笔友发展成了知己,之后时常相聚。萧珊不想只做巴金的红颜知己,她想跟巴金在一起。勇敢的姑娘向巴金剖白了心迹,但巴金碍于两人巨大的年龄差并没有同意。巴金的成熟与沉稳在爱情中显得怯懦,得不到回应的萧珊惶惶不安。
一次,萧珊找到巴金,说家里为她定了门亲事,想趁机激巴金坦诚,但巴金却选择沉没以对。萧珊委屈悲愤,负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