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白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 。 ”这首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 , 相信很多人都背过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 使用二十四节气来倒计时 , 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 令世界惊艳 。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漫长的农业活动中 , 观察气象、物候的智慧结晶 , 是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 。 如今 , 在安排农耕上 , 我们有了更精准、科学的方法 。 而经过数千多年岁月沉淀 , 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二十四节气 , 成为彰显我们生活态度和美学追求的符号 , 也是我们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故事
农耕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 。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 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 , 随着季节轮转 , 气象、物候循环往复 , 古人通过不断观察、记录这些特征 , 逐渐用来标识农业生产 , 趋吉避险 。 正是主要基于这一区域的气象和物候、天文等自然现象 , 古人摸索、总结出了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
本文图片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完善 ,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 并非一次划分出来的 。 专家考证 ,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尧典》 。 “日中星鸟 , 以殷仲春”;“日永星火 , 以正仲夏”;“宵中星虚 , 以殷仲秋”;“日短星昴 , 以正仲冬 。 ”其中 , “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别相当于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 这说明 , 至少在西周时期 , 古人就使用春夏秋冬以表示四季冷暖 。
本文图片
▲清 陈枚《耕织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十四节气中 , 哪些是最初确定的?一般认为是冬至和夏至 。 确认这两个节气 , 源于古人最初对天象的观测 。 历史专家推测 , 至少在商代 , 我国古人就懂得如何区分冬至与夏至 , 具体来说 , 则是通过观测日影来实现的 。 先民用直立的土圭来观测日影 , 即将一根竹竿直立于地上 , 夏至这天太阳的日影最短 , 以后又逐渐增长 , 冬至这天竹竿的影子最长 。 土圭所投射的日影一年中有最长与最短两个极致 , 故称之为“至” 。 经年累月测量后 , 古人又发现 , 一年中有两天的日影一样长 , 这就是春分和秋分 。 《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的“分、至、启、闭” , 对应的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 。
本文图片
▲测影的圭表 。
春秋时期 , 我国开始形成制度化的天文观测和纪录制度 , 有了掌管历法的官员——“司历” 。 夏至和冬至的提出 , 相当于把一年作了二等分 。 随着天文历法和物候观测的经验积累 , 总结气候变化和物候之间对应关系 , 古人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 , 即出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四仲(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 。 二十四节气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慢慢形成 , 到战国时期臻于完善 。 在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中 , 二十四节气系统基本定型 , 且与流传至今的节气顺序一致 。 《淮南子》是在整理先秦思想资源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 这说明 , 至少在先秦 , 二十四节气已经在民间流行 , 成为人们开展农耕生产的重要知识 。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中的12个月大致对应 , “气”是古人理解时令变化的概念 。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 我国创制出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阴阳历《太初历》 。 这是研究人员发现的 , 首次把二十四节气以历法形式确认下来的资料 。 此后 , 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 , 一直沿用下来 。
- 考试|2022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人行复习要点,来抄笔记!
- 青年人$中国人为何讲究“少年学儒、中年入道、晚年礼佛”?有一点太关键
- 二十四节气|全球连线|二十四节气大赏之二:雨水
- 格雷塔·通贝里|瑞典环保少女:中国人羞辱我肥胖,我要写到自己的简历里面
-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阐释中国人独有的诗意生命美学
- 苏轼|古今粉丝最多的大文豪苏东坡告诉你:中国人怎样才能活得幸福
- 策划|全球连线|二十四节气大赏之二:雨水
-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阐释中国人独有的诗意生命美学
- 平邑!用二十四节气打开平邑,田园如诗美如画!
-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