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现代社会,园林必将成为弥合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纽带

园林|现代社会,园林必将成为弥合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纽带
本文图片

中国园林艺术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 但直至1951年才成立学科 , 汪菊渊先生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 。
汪菊渊先生所著的《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以实物、遗址的田野考察为基础 , 广泛收集古代相关绘图绘画为印证 , 据历史文献叙述绘制平面想象图及想象透视图为参考 , 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 , 是系统、全面书写中国园林史之肇端 。
这部书在通史的意义上异常饱满 , 知识量丰富 , 极具启发意义 。
「“达到妙极自然的境界”」
初读《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以下简称《吞山怀谷》) , 读者不免心生疑问 , 何为山水园林?为何将中国古代园林称之为山水园林?在本书的一开始 , 汪菊渊先生并没有明确回答问题 , 而是先把“园林”一词的内涵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交代出来 , “灵囿和灵台、灵沼虽然十分原始 , 却是一个以素朴的自然、山水作为游息生活境域的最初形式” 。
作为一部精练小书 , 《吞山怀谷》是以结构上的清晰而非体例上完备为其优势的 , 这本书也是建立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国古代园林史》的基础上来立论的 。 在该书的绪论中 , 汪菊渊先生说:“园林是以一定地块 , 用科学的和艺术的原则进行创作而形成的一个美的自然和美的生活境域 。 ”汪菊渊先生在两本书的起首部分 , 均提出了“生活境域”一词 , 而且这一概念 , 贯穿于《中国古代园林史》的始终 , 有时又作“游息生活境域” , 更明确地表达了园林作为“游息”之地之意 。
在《吞山怀谷》下篇 , 即山水园林美学的部分 , 汪菊渊先生也反复强调“生活境域”一词 , “中国的园林是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它包括了山、水、泉石、云烟岚霭、树木花草、亭榭楼阁等题材构成的生活境域 , 但这个境域是以山水为骨干的”“我国传统的园林是以创作的山水为生活境域的……达到妙极自然的境界” 。 由此可见园林的“生活境域”是一种近乎场景的概念 , 即现代所谓“空间”与环境 , 在这一环境中 , 自然不是主体 , 人才是主体 。
汪菊渊先生在前文所述山水园林的艺术创作不是在空白之地的涂写 , 而是针对原有的风景 , 也就是大地及其景物 , 这个美的自然 , 既不是素朴的自然 , 也不是惟妙惟肖地模仿的自然 , 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是通过对人化的自然的艺术认识而创作的自然 , 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态度、思想和情感 。 这个创作的自然 , 是“为了人们生活、活动于其中的境域……进行布局创作的生活境域” 。 由此 , 所谓园林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 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场景 , 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 , 园林的本来意义“造园”中“造”的意义至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
园林|现代社会,园林必将成为弥合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纽带
本文图片

明代张宏《止园图》(其一) , 描绘了一座竹林环绕的幽静书斋 。
依据汪菊渊先生的观点 , 山水园林一词的内涵兴起于周代 , 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则归功于魏晋南北朝 , 正是这一时代兴起的自然主义审美观使得世家大族纷纷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 , 对山水进行营造 , 形成了地貌、植物、园林建筑相互结合的自然山水园 。 从魏晋至南朝 , 这是一个政治上、军事上充满动荡空气的时代 , 士族们为了避祸 , 精神取向上开始走入玄学 , 文学上开始出现玄言诗 , 至东晋、南朝则出现了山水田园诗 , 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描写自然和胜景 , 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的题材 。 “从山水中得玄趣 , 托自然以图志” , 这一变化对园林的创作 , 对山、池之筑 , 产生了很大影响 , 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逐渐成为主流 。 自此 , “这种有山有水 , 结合植物造景和亭阁楼榭而组成的游息生活境域成为此后历代山水园的蓝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