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末|张末接受「时尚芭莎」专访,分享光影美学背后的创作心得

电影《狙击手》正在热映 。 作为本片导演 , 张末于本周接受《时尚芭莎》专访 , 分享“一叶知秋”中国美学背后的创作故事和独到心得 。 张末从筹备策划开始便尽心尽力 , 在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 , 也让影片得以在紧锣密鼓的拍摄节奏下高质量完成 。 一起走进张末的创作心境 , 感受好作品触动人心的力量 。
张末|张末接受「时尚芭莎」专访,分享光影美学背后的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时尚芭莎)
以下为“时尚芭莎”公众号内容 张末相信 , 越朴素、越平淡的东西 , 可能越能打动人心 。 导演这个职位让她学会保持理性、抛开情绪、直面问题 , 也更相信情感与观众达成共鸣的力量 。 好的故事永远被期待 , 她所有的成长和经历 , 在作品中呈现就已经足够 。
张末是“80后” , 她记忆里还留着些课本里读过的英雄故事片段 , 也记得杨根思、黄继光这些名字 。 生于太平盛世 , 说起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的种种 , 她也曾觉得似乎离现在的生活有些遥远 。
电影《狙击手》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 , 阅读资料的时候 , 她有些震撼 。 那场战争的环境异常艰苦 , 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装备无法与美军相提并论 , 硬件悬殊的差距相去几个等量级 , 最终选择以“狙击手”为故事的切入点 , 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可以起到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 “他们可以以个人的技术优势弥补装备的不足 , 更富有戏剧性 。 ”
张末|张末接受「时尚芭莎」专访,分享光影美学背后的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狙击手”往往以个体为单位 , 以静制动 , 总是隐蔽在一个地方 , 找准敌人的位置后 , 神不知鬼不觉地击毙对方 , 往往会成为战役中的制胜关键 。 张末相信 , 说故事的角度应该“以小见大” , 他们虽然恰好身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 但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普通小人物 , 在他们身上寻找切入点时 , 她看到了许多与现实息息相关的精神 。
张末|张末接受「时尚芭莎」专访,分享光影美学背后的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那些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当时平均二十来岁 , 人生刚刚开始 , 和现代的年轻人一样 , 还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 他们许多人都是主动选择走上战场保家卫国的 , 这个选择看起来朴实无华 , 特别单纯又特别勇敢 , 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似乎默默无闻 , 却拥有震撼人的力量 。 ”
张末|张末接受「时尚芭莎」专访,分享光影美学背后的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她希望给年轻观众传递出一种信息:越朴素、越平淡的东西 , 可能越能打动人心 。
镜头语言的合理化 电影于2021年1月6日开机 , 之前剧本磨了大半年 , 2020年10月才递到演员手上 , 整个团队一直在密集地讨论和修改 。 张艺谋导演原本打算自己拍摄这部电影 , 但估算拍摄周期必然超过90天 , 无法赶在一年的雪期里完成 , 于是他让张末一起担任导演 。
张末|张末接受「时尚芭莎」专访,分享光影美学背后的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冬天的日光很短 , 战争题材的操作难度又很大 , 如果由他一个人操作 , 无法在一个雪期里完成全部拍摄 。 这样一来 , 演员和工作人员的档期都无法保证 , 两个导演一起进行 , 速度可以快上许多 。 ”
张末管张艺谋叫“大张导” , 其中有工作上的尊重 , 也有亲人间的亲昵 。 张艺谋主要负责中方作战的戏份 , 张末则负责美军的部分 , 开拍前 , 两人不断讨论细化剧本的可行性 , 开拍后 , 因为分处两个拍摄地 , 每天下戏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剪辑房看各自拍的素材 , 看怎样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