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配夫人@鲁迅原配夫人朱安守活寡41年,临死前说他不错,我应该原谅他

提起鲁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永远的斗士,也是勇敢的新文化的代表。他用自己尖锐的笔深深地揭露了旧社会的弊端,直击敌人的心脏。
原配夫人@鲁迅原配夫人朱安守活寡41年,临死前说他不错,我应该原谅他
文章插图

(鲁迅在书屋的照片)然而,是人就有两面性,鲁迅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在这方面他的原配夫人朱安深有体会。1947年6月28日,在去世的前一天,朱安接受了采访人员的采访。在谈起与鲁迅的关系时,病危的朱安断断续续地说道:“周先生(鲁迅)对我并不坏,我们中间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弥留之际,朱安所说的话、所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肺腑的。那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感情到底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曲折呢?鲁迅对朱安又是否如她所说呢?要解开这些,还要从两人结婚开始讲起。一、强加的婚姻1879年7月,朱安出生在绍兴丁家农的一个富裕家庭里。因祖上曾做过知县,父亲又是个商人,朱安从小吃穿不愁。
原配夫人@鲁迅原配夫人朱安守活寡41年,临死前说他不错,我应该原谅他
文章插图

不过,在那个旧社会里,朱安的父母一直给她灌输封建理念。朱安唯一会背的书是《女儿经》: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大家一听便知,这就是典型的“三从四德”。在封建思想的高度禁锢下,朱安从小就没有了个性,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在深闺中学习女红。而且十分顺从,事事都听父母的意愿,即使在婚姻大事上,她也是乖乖遵从父母之命。朱家是大户人家,在选女婿上也是十分挑剔,这让朱安到了21岁的时候还没有嫁出去。这样的年纪在当时算是个大龄剩女了,所以她的父母也有些焦急了,开始四处给她找婆家。恰在此时,一个媒婆找了上门,她说提亲的是户姓周的人家,也是个大户,两个年轻人是门当户对,属实般配。朱安的父亲听说后赶紧答应了婚事。不过,另一边周家那位“当事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此时还在读书,而且对于订婚这件事他也是毫不知情,也就是说“被结婚”了。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鲁迅的家庭背景。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原是清朝的大官,1893年因科场舞弊案被打入死牢,后来周家散尽家财才保了爷爷一条性命。在鲁迅订婚时,他还在监狱里。
原配夫人@鲁迅原配夫人朱安守活寡41年,临死前说他不错,我应该原谅他
文章插图

(鲁迅的父亲与母亲)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在订婚的三年前就已病故,周家只有鲁迅母亲一人苦苦支撑。所以母亲才会想给鲁迅找一个有钱有势的姑娘,想着能帮扶一下自己家。可见鲁迅的结婚本质上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东山再起”所安排的一次联姻,这对年轻人之间毫无感情可言。鲁迅知道这门婚事后很惊讶,但他是个孝顺孩子,最终还是勉强答应了这门婚事。不过鲁迅还是给朱家提了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放足,也就是不能裹小脚,第二就是让朱安去上学。
原配夫人@鲁迅原配夫人朱安守活寡41年,临死前说他不错,我应该原谅他
文章插图

(裹小脚的旧社会女人)但朱安已经21岁了,骨骼都定型了,就算放足也无法复原。至于上学,朱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并不打算按照鲁迅的想法办事。对此,鲁迅感觉到无奈、愤怒。刚好他要去日本留学,为了表示出心中的不满,他使用了一招——“拖”。这一拖就是7年,朱安天天盼着先生回来与她成亲。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人的婚事还是没有动静。1906年,鲁老太太实在等不及了,她谎称自己病危,终于把鲁迅从日本骗了回来。鲁迅回来以后,老太太就立即给两人张罗了婚事,这一年鲁迅25岁,朱安28岁。二、不被祝福的婚礼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但是鲁迅却丝毫没有抱金砖的喜悦。在婚礼当天,他宛如一个被线操作的木偶,被母亲、封建礼教肆意支配。鲁迅戴着一条假辫子,脸色阴沉地站在门口迎接新娘。不一会儿,在热闹的唢呐喇叭声中,新娘的轿子到了。掀开轿帘,一双大鞋首先伸了出来,看到这里,鲁迅紧缩的眉头稍微舒展了点。然而,还没等那双大脚落地,一只绣花鞋“吧嗒”一声便掉在了地上。新娘的三寸金莲赫然露了出来,鲁迅刚泛起的一丝微笑也凝固了。当时有老人也说这是“不吉利的兆头”,似乎暗示着这段婚姻注定不幸。待宾客散尽,洞房花烛之时,鲁迅只是冷冷地对朱安说了一句:“早点睡吧!”说完便闷头大睡,一夜无话,满屋凄凉。朱安人生的悲剧就从这个与圆满压根儿不沾边的婚礼开始了。第二天晚上,鲁迅就到书房睡去了,婚后三天,鲁迅就回日本读书了。对于这段婚姻,鲁迅曾经痛苦地说,她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段感情不仅给朱安带来了一辈子的伤痛,也是鲁迅的一块心病,但两个人都没有过错,有错的是那个时代,是他们家庭的婚姻观念。1909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连番催促下回到了故乡。原本想着与鲁迅修复关系的朱安,没过多久希望就落空了。他们和刚刚结婚的时候一样,两人不吵架、不打架,但是互相之间话很少,各过各的,不像是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