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莫言获奖后讲母亲捡麦穗的故事,却被质疑抹黑国家,此观点很可笑( 二 )


【 那个年代&莫言获奖后讲母亲捡麦穗的故事,却被质疑抹黑国家,此观点很可笑】当然,众人关注和批评的不是莫言的作品,而是批判莫言和母亲捡麦穗的行为,以及这个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归纳起来,众人批评莫言和他母亲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许多人认为,莫言和他母亲捡麦穗的行为,是一种可耻的“偷盗”行为。莫言的母亲被看守人教训,是咎由自取。
众人给出的理由如下。
在那个“集体化”的年代,所有资源都是集体的,集体的小麦在收割之后,即使有掉落的麦穗,个人也没有资格去捡,莫言和他母亲这样做,显然是损害了集体的利益,把他们捡麦穗的行为定性为偷盗,也不冤枉他们。
他们因为触犯了当时的规矩,被看守人掌掴,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从情理上来讲,莫言和他母亲捡麦穗,是迫于生计下的无奈之举,填饱肚皮是人生第一大事,如果有吃有喝,谁又愿意去做这些事。况且,他们是在收割过后的麦地,捡拾那些遗落的、不易被发现的麦穗,怎么能算是“偷盗”呢?


那个年代&莫言获奖后讲母亲捡麦穗的故事,却被质疑抹黑国家,此观点很可笑
文章插图

所以,评价一件事情是否合理,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我的家乡的路边、地畔、山坡上,有许多高大的核桃树,这些核桃树被编号以后划分给了所有村民。有些核桃树过于高大,采摘核桃时比较困难,总有一些遗漏的。当主人采摘完后,无法采摘到的核桃就留在树上,村里人,乃至外村人谁有本事谁就可以爬到核桃树高处进行采摘,主人根本不会说什么,更算不上偷。这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在我的家乡俗称“净核桃”,意思是让树上的核桃没有剩余,干干净净,做到不浪费。
莫言小时候,对饥饿的滋味刻骨铭心,看到集体小麦地里有遗落的小麦去捡,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勤俭节约,若定性为“偷盗”就严重了。在那个年代,有麦穗不去捡来果腹,难道坐以待毙吗?


那个年代&莫言获奖后讲母亲捡麦穗的故事,却被质疑抹黑国家,此观点很可笑
文章插图

第二,一些人认为莫言讲述这个故事抹黑了国家。
莫言和他母亲仅仅在地里捡了几颗麦穗,对集体利益来说并没有多少损失,怎么就会挨打呢?这个故事肯定是莫言杜撰出来的,根本经不起推敲。
当前国际上,不少国家对我国怀有敌意,莫言倒好,把自己的伤疤露出来叫别人欣赏,这不是给国家抹黑吗?
莫言几乎会在每一部小说里讲述一些刻骨铭心的故事,把人性之恶完全暴露出来,因此,他会被一些批评者贴上“抹黑国家”的专业作家,甚至还会认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投人家所好,得到人家赏赐的结果。
实话实说,与其说莫言在抹黑国家,还不如说这些持批评态度的人在否定历史。年轻人如果对那段历史不太清楚,可以问问你们的父辈和爷爷辈是怎么回事。


那个年代&莫言获奖后讲母亲捡麦穗的故事,却被质疑抹黑国家,此观点很可笑
文章插图

莫言亲身经历过这些历史,他只是以文学的方式把这些故事还原出来,文学本身就是生活的影子,怎么能说莫言是抹黑呢?现在的年轻人距离那个年代比较遥远,所以不愿相信这些。只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可笑。
那个年代的小麦产量很低,生产队把粮食看得很紧,小麦收割过后,队里会组织妇女和儿童捡拾遗落在地里的麦穗。麦面口感好,但大部分农民一年四季吃不到几次,只能以口感差的玉米面、豆面、高粱面、红薯、土豆来充饥。麦收之际,人们为了改善一下伙食,会偷偷捡拾掉在地里的麦穗,这种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看守者看到捡麦穗的人,基本上不会动粗,把人轰走便是。遇到个别蛮横霸道的看守者,很有可能挨骂、挨打。莫言所讲的故事有现实依据,谈不上是杜撰,更算不上是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