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古代流放犯人路途遥远,那些犯人真的心甘情愿,不想办法逃跑吗

古代被发配的人能够逃跑的当然要跑,不跑的是没有办法才没跑。如果不是因为押送的犯人跑的人太多了,汉高祖刘邦也不会斩白蛇起义,咱们的历史上就可能会少个朝代了。因此,说古代被发配的人乖乖的不跑,那只是想当然罢了。
【 贾似道#古代流放犯人路途遥远,那些犯人真的心甘情愿,不想办法逃跑吗】



贾似道#古代流放犯人路途遥远,那些犯人真的心甘情愿,不想办法逃跑吗
文章插图

在中国古代,刑罚分为几种,流刑是其中的一种。在流刑中,也分着几种档次,以京城为中心,按照里程为惩罚的轻重。在中国古代,京城是最繁华的地区,离京城越远,自然生活条件越差。在生活条件差的基础上,那些流放犯还要承担劳役,更是苦不堪言。在流放地中,还有很多让人谈虎色变的地区,在边疆服役相比那些地方都算是天堂了。比如说有名的沙门岛,在那个岛上生活条件极差,还要干着各种苦役,甚至有时候因为粮食不足,还要把一些犯人挑出来扔到海里淹死。试想一下,如果是要流放到这些地方,那些犯人在中途不跑才怪呢?



贾似道#古代流放犯人路途遥远,那些犯人真的心甘情愿,不想办法逃跑吗
文章插图

而且流放的过程,实际上对流放犯是一道鬼门关,押送犯人的官吏就是他们的黑白无常。在路上,他们掌握着这些犯人的生死,随时可以让他们死得无声无息。最有名的是南宋祸国殃民的权奸贾似道的下场。他和家眷被判流放后,押送的官员想要他们自杀,对他百般侮辱,可是贾似道就是不愿意死。最后押送的官员不耐烦,将他们赶到寺庙里逼着自缢了,为天下百姓出了一口恶气。因此,流放的犯人在路上生死都可以无论,那么他们如果逃脱自然也有办法掩盖。这就要看犯人家的势力如何了。当年就有很多人买通了押送的人员,半路逃走隐藏起来。比如我们熟知的那句唐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宋之问回到家乡应该兴高采烈才对,为什么要胆怯呢?原因就是他是从流放地逃回来的,当然胆怯了。



贾似道#古代流放犯人路途遥远,那些犯人真的心甘情愿,不想办法逃跑吗
文章插图

还有著名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因为得罪了宦官被流放,在躲过中途的谋害到流放地后,宦官依然不放过他。宦官派人去暗杀王阳明,王阳明见势不妙,便假装已死,从流放地逃回家中躲避了很长时间,在避过风头后才重新露面。就算到了清朝,法律已经十分完备,依然还有人在钻这个空子。著名的纪晓岚被流放到云南,他已经过流放新疆的历程,年老体衰实在不堪承受。他的弟子就想在半路上把纪晓岚救出来,上报他已经死亡了。在行动前,他的弟子去占卜,被算卦先生劝阻没有行动。纪晓岚也在半路上被大赦,回到了京城。



贾似道#古代流放犯人路途遥远,那些犯人真的心甘情愿,不想办法逃跑吗
文章插图

从上面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流放的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还是要逃跑的。这批人中,有的是罪行严重,到流放地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还不如逃走。还有一部分人是家族有势力,在半道买通押运人员,寻找机会逃走。反正家中能够给他另外找一个身份,照样正常生活。那么,剩下那些老老实实不逃走的人又是什么人呢?第一种,是罪行较轻,还抱着回来希望的人。这些人并不是那种大奸大恶之徒,他们本质不坏,只是不小心触犯了法律。在判刑的时候,对他们的刑罚相对要轻。流放的距离较近,流放时间也比较短。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役,他们就可以回到过去的生活环境,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