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这个工薪阶层玩收藏,结果被坑到牙疼。( 二 )




西周中期 昜鼎 广州博物馆藏
【博物馆|这个工薪阶层玩收藏,结果被坑到牙疼。】“生财有大道 , 成名有捷径”是容庚的收藏经验之谈 , 工薪阶层的容庚 , 搞收藏多的是靠眼力和经营头脑 , 在《容庚北平日记》中有多件藏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记载 , 人家看走眼的 , 他平价购入 , 再用10倍的价格卖出 。 并且通过“人弃我取”的策略 , 容庚淘得不少宝贝 , 如南宋佚名《云山图》、元代黄公望《溪山图》、明代戴进《山高水长图》等 。 1930年 , 山西有一大藏家逝世 , 有数百件古铜器出售 , 要价万余大洋 。 这钱对于容庚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 , 但是这也挡不住他一个热衷收藏的心 。 容庚先想办法筹集到了5000元做为订金 , 等这一批铜器运到了北京 , 他立马召集同好来选购 , 再将转卖出的钱半数填补欠款 , 也因为这样一次有魄力有计划的行动 , 容庚得以跻身头部古铜器收藏家的行列 。 当然 , 玩收藏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 除了上面收藏史颂簋吃了大亏 , 容庚在别的地方也栽了跟头 。 1931年的时候 , 容庚购得战国青铜剑一把 , 件上有三字 , 容庚将其读作“王戊剑” , 认为这就是一把普通的剑 , 次年将剑转给了另一位文字学家、大收藏家于省吾先生 , 但后来他明白 , 自己把剑的名字给读错了 , “王戊剑”应当是“戊王剑” , 即越王剑 , 后悔不迭 。 所幸的是6年后容庚得到了一件“师旂鼎” , 于省吾很感兴趣 , 容庚乘机用鼎将越王剑给换了回来 。 1956年 , 他将此剑捐赠给了广州博物馆 , 现在已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

越王剑  广州博物馆藏
02与古为徒
身为大学教授 , 有着不错的薪水 , 但容庚日子过得简单 , 每每发工资 , 他总将其中一半用来买书籍、铜器和字画 , 女儿容璞回忆父亲收藏往事时说:“我父亲不是大资本家身家也不丰厚他的收藏全靠薪水 。 父亲生活节省发薪后他总会拿出一半来收购藏品另一半则交给我母亲当家 。 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每次到了要交学费时父亲都要变卖他的藏书换成金条以其支付 。 ”
容庚家四个孩子睡的床 , 甚至都是搭在青铜器上 , “我们家有四个大箱里面藏的都是青铜器箱子上面铺一张床板就是我们四个孩子睡的床 。 当有客来我们就要帮助搬走床褥床板才能把青铜器拿出展示这也是我接触古铜器的一种方式 。 ”

容庚通过购买、祖传、交换、获赠的等方式收藏了大量的藏品 , 以青铜器和书画为大宗 , 还包括书籍、甲骨、丛帖、信札、印章以及各类文献资料等 , 涉及门类广泛 。 根据容庚所著《颂斋书画小记》(容庚号颂斋)所记载 , 他一生曾藏1300多件(套)藏品 , 其中商周彝器约为200多件 , 论数量 , 煌煌大观 , 论质量 , 不乏国宝级精品 。 更为难得的是 , 容庚不仅是个收藏大家 , 他还将数年的收藏研究以文字的方式记录留存下来 , 在我国考古、收藏等方面影响深远 。
他于1941年初版的《商周彝器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考论中国青铜器的著作 , 为中国考古学奠定了青铜器类型学的初步基础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容庚见东莞做鞭炮是用丛帖做纸包装直叹可惜打听他们从哪里买的然后自己想方设法买下来共收集了300多种丛帖编了《丛帖目》 , 洋洋百万言是帖目研究史上的高峰 。 除此之外 , 容庚还著有《金文编》、《殷周青铜器通论》、《颂斋书画小记》等数十本著作 , 收藏和学术研究相辅相成 。

容庚撰《西清三鉴款识目》稿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