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草书作品点评:草法娴熟,创作才能驾驭自如!

特约评改人:游义云
中国书协会员
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8年书法报·书法海选
“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草书|草书作品点评:草法娴熟,创作才能驾驭自如!
本文图片

草书中堂
规格 138cm×69cm
久有凌云志 , 重上井冈山 。 千里来寻故地 , 旧貌变新颜 。 到处莺歌燕舞 , 更有潺潺流水 , 高路入云端 。 过了黄洋界 ,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 旌旗奋 , 是人寰 。 三十八年过去 , 弹指一挥间 。 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 , 谈笑凯歌还 。 世上无难事 , 只要肯登攀 。
作品评语:此作属小草 , 字里行间流露出孙过庭、王羲之的遗韵 , 有依有据 , 取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 作者通过临摹研究 , 日积月累 , 将所学之法转换到创作中 , 并且大胆释放性情 , 对某些地方进行夸张 , 或放或收 , 大小兼施 , 疏密并用 , 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旋律 , 营造了艺术气息 , 这些都是向好的创作理念 , 难能可贵 。 比如 , “过了黄洋界”“弹指一挥间”等处写得比较自然流畅 。
当然 , 就目前来讲 , 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以改进 。 首先草法还不够娴熟 , 难能驾驭自如、心手不畅 。 对于创作要素缺乏准确的判断和认识能力 。 比如作者为宣泄感情将“舞、端”二字的竖画有意拉长 , 由于用笔失控 , 导致锋芒外露 , 线条光滑缺少韵味和质感 , 并没有为作品增光添彩 , 相反长长的线条倒是第一个映入读者的眼帘 , 造成了负面影响 。 从微观看 , 有些细线条显得干枯轻飘 , 笔锋在纸面上掠过 , 未能沉着运行、展现应有的功力 。
在结字上放与收、紧与松、正与侧、俯与仰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 如“久有凌云志”“只要肯登攀”等句中的字皆有松散之嫌 。 在书写过程中 , 可把重笔浓墨聚集在一起 , 使结体紧凑结密;也可用纤细的线条连贯上下、或大或小、或重或轻 , 沉着发力 , 让线条富有弹性、张力四射、气韵通畅 , 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
作者可对王羲之手札之类专心研习 , 启发灵感 。 如何移花接木、化古为新 , 还需要不断地感悟 。 在强化功力的基础上 , 可把古代诸多名家法帖进行反复比较、鉴别 , 反复揣摩 , 提高审美观 , 同时结合今人的创作方式 , 上下取法 , 古今兼用 。 务必摆脱世俗流弊和心中固有的审美习性 , 开拓胸襟和视野 , 必能更上台阶 。
游义云示范作品
草书|草书作品点评:草法娴熟,创作才能驾驭自如!
本文图片

草书中堂
规格 67cm×34cm
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 , 谈笑凯歌还 。




一字一珠浮眼前
■游义云
在没有手机、电话的往日 , 人们通讯的办法是书信 。 在没有硬笔工具的往日 , 人们的工具是毛笔 。 书法艺术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传播、传承 , 优秀的作品也在不经意间产生 , 即使时光过去很久 , 展读古贤遗墨仍然洋溢着精神气脉和生命活力 。
草书|草书作品点评:草法娴熟,创作才能驾驭自如!
本文图片

王羲之《行穰帖》(摹本)
规格 24.4cm×8.9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王羲之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东晋时期 , 在悲欢离合中写下许多书信 , 他谈工作、谈生活、谈忧乐 。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他的诸多手札也会随其欢笑、随其痛苦、随其流泪 。 当然王羲之的人品、艺品兼优 , 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敬仰 。 暂且抛开文字内容 , 解读一下书法的本质和特征 , 《行穰帖》(如图)写道:“足下行穰九人还示 , 应决不 , 大都当任 。 ”共15字 , 分两行书写 。 在观看起首“足下”二字时 , 忽然想到当今书家创作作品时 , 大多下笔伊始又粗又重 , 犹如开山起势一般 , 然后渐渐轻笔运行 , 到了作品最后又加重笔画以示首尾呼应 , 当然这并非不佳 , 但不能成为惯性思维 。 王羲之此帖恰恰相反 , 起首“足下”与末尾“任”却用纤细的线条表现 , 让人觉得文质彬彬 , 意蕴悠长 。 “行穰”加重了笔画和形貌 , 两相连接 , 线条酣畅饱满 , 气势奔腾 。 “九人还”笔断意连 , 姿态各异 , 生动有趣 。 “示、应、决、不”各自独立 , 取势纵横有变 , 大小避让有度 , 空间分布有致 , 收放自如 , 灵动多姿 。 “大、都、当”用笔翻卷连接 , 犹如疾风吹劲草 , 尘烟滚滚来 , 势不可挡 , 用笔或中或侧 , 或露或藏 , 或重或轻 。 最后一个“任”写得轻盈峭拔 , 秀逸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