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并不是孤军奋战,也不太可能无师自通,要么有高人指点,要么有名师教授。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他自然也有自己的师傅。按照历史的记载,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不远千里前往洛阳寻找老子。虽然名义上孔子成为了徒弟,但他的学问其实并不逊色于师傅,因此二人其实是亦师亦友。不过孔子的一生并非只有这一个师傅,还有一个师傅说出来许多人或许会感到吃惊,因为这个师傅收孔子为徒的时候,才刚刚7岁。马车#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文章插图
孔子的问题7岁,我们看看周围的孩子,基本都是懵懂无知,别说学问,就是认知都有些欠缺,那么几千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拜一个7岁的孩童为师?难道这仅仅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这个故事出自《孔子项橐相问书》,故事内容也很简单。话说已经功成名就的孔子正在周游列国,四处传授学问。有一次他在赶路的时候偶遇路边的三个正在玩耍的孩童。本来孩童之间的嬉戏玩闹对于孔子这样的人物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过因为孩童们在路中间玩耍,挡住了马车的去路,因此马夫想上前驱赶这些孩童。不过孔子认为这样不礼貌,于是亲自下车查看,想和孩子们讲道理。结果走近一看,三个孩童正在聚精会神地堆砌一座土城堡,看上去颇为大气。不过孩童挡路,还是要客气地讲讲道理,于是问这些孩子,为什么看到车来了不躲闪?万一被撞到受伤了可不好。马车#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文章插图
没想到领头的孩子却来了脾气,指着马车又指着地上的城堡说从未听说城堡要给马车让路的,不都是马车绕着走吗?孔子一听很有道理,就算是孩童堆砌的城堡,但在孩子的心中,这就是高大无比的雄伟建筑,区区马车确实只能绕道而行。正所谓“对牛弹琴”,想和孩子讲道理看来是不行了。于是孔子决定出题考考这些孩子,倘若孩子们答不出,那就要让路了。为了难倒这些孩子尽快尽快赶路,孔子连续出了十数道题目,比如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水没有鱼,以及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地上的五谷有几粒等题目。内容涉及包括天文,自然,家庭,道德等多个方面。孔子自信这些孩子们肯定答不出来。马车#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文章插图
甘拜下风,拜师孩童但没想到领头的孩子却对答如流,甚至说到星星和五谷的时候,都笑出了声,说这样的题目也太简单,天上星星自然有一天一夜,而地上的五谷是一年一茬。这样的回答显然是避重就轻,但又挑不出毛病,最为重要的是,这个答案居然出自7岁孩童的口中。如此敏捷的思维,别说是孩童,就算是颇有才学的成年人都很难拥有。孩童看孔子有些惊奇,结果反问了几个问题,比如鹅为什么叫声响亮,为什么比鹅小很多的蛤蟆也能发出毫不逊色鹅叫的声音。结果几个问题问下来,孔子哑口无言,竟然无法回答。几番较量下来孔子发现,眼前的这个孩童不一般,已经不是“才智过人”四个字能形容的了,于是马上询问孩童的姓名,这才知道孩童姓项,名橐。之后孔子邀请孩童一起前行,路上又进行了不少探讨,最终孔子甘拜下风,拜了这个孩童为师。马车#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文章插图
别后深意后世之人都很佩服孔子的礼贤下士,不耻拜孩童为师的学习精神。其实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孔子缺乏逆向思维,这一点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就可以看出。儒家讲究正统,讲究孝道,凡事都要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一步步去实行,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基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这个观点本身很好,但却要分时机,尤其是事情出现逆转,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一味地保守,墨守成规,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弱小。清朝继承儒家之道,最后遇到了时代巨变的时候,其下场就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