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ang#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2006年一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

众所周知,毛主席不仅是一代伟大领袖,更是一名语出金句的文艺诗人。无论是《沁园春 雪》的凌云壮志还是《念奴娇 昆仑》的浪漫奇伟,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当时的文坛和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毛泽东的每一笔文学创作,都能激起文坛的解读热情,他的诗作总是与革命事业连接在一起。
chiang#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2006年一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
文章插图
比如说1935年的《念奴娇 昆仑》中所写道的“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拿一把倚天剑把昆仑山砍成三段,一段分给欧洲,一段分给美国,剩下一段分给东方诸国。这就令人困惑了,凭什么要把昆仑山砍成三节赠予别人?仅仅按照字面意思当然不能理解作者想要描写的深刻内涵。
这句话其实表达的是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能够星火燎原的希冀,笃定有朝一日共产主义的浪潮能够席卷全球各个地区,彻底覆灭帝国主义。此句一出,整片诗的格局就更宽了,胸怀天下的伟岸立刻显现出来。此诗不仅引经据典,还以昆仑山为视角向全世界遥望,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和雄伟抱负跃然于文字之上。
chiang#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2006年一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
文章插图

陆兴华错误翻译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浮躁之风惹众怒【 chiang#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2006年一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但每每提起《念奴娇 昆仑》,总会想到一个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十六年前(2006年),有一个名为陆兴华的同济大学外国语专业的副教授竟然在
文章里把毛泽东的这首诗词用德语翻译成了“诗人昆仑”,并表示他几番搜索也未找到昆仑的原诗。德国学者施米特曾引用毛泽东的经典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政治观点,所借鉴的就是《念奴娇 昆仑》中的金句。
chiang#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2006年一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
文章插图

而陆兴华在他自己的文章中对这位德国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讨论时写道:“施米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来展望这种世界革命......”按照他的翻译,毛泽东竟然成为了一个名叫“昆仑”的诗人,他当然找不到原诗,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个人。这简直是胡闹,不得不让人怀疑他写文章时是不是处于酒醉状态。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还在文章里特意强调这些内容都是他本人亲自翻译的。陆兴华的错误翻译事件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这件事成为了当时的热点。著名的文学作家以及广大网民们纷纷表态,众人皆对陆兴华展开嘲笑、谴责和批判。
chiang#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2006年一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
文章插图
好歹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况且为人师表,怎么能如此歪曲翻译内容。这不仅仅是误人子弟,更是历史文化的虚无,简直配不上副教授的职称。对此很多人建议同济大学对教师们的督查可得严谨一些啊,不能让这种草率之人玷污了学术界的名声。
“诗人昆仑”事件与陈年旧梗“常凯申”的联想有人说陆兴华此举,不得不让人想起那个“常凯申”荒谬可笑的梗,网友调侃王奇和陆兴华可能是一伙的。“常凯申”是谁?王奇又是谁?很多人可能未曾深入了解过这件事,在此做以讲解说明。王奇曾是清华大学的历史系副主任,她在零八年写过一本有关中俄边界内容的著作,在这本书里她把“Chiang kai shek”直接翻译成了“常凯申”。
chiang#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2006年一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