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无论做不做“名媛”“上流人士”,都看下本文提升品味和鉴赏力吧

中国画中 , 山水画一开始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绘画作品 , 很多时候它都是作为室内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哪怕到了现在也是如此) 。
但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有何不同?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
当然 , 这两个问题不是一篇短文能全部解答的 , 但一笑今天就替你先打开这扇大门 , 让你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中国山水画的一个优秀传统就是主张“外师造化”,提倡以大自然为师,深入细致地观察自然现象,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来表现自然 。
到了北宋 , 在实践及理论上又有新的提高 。 郭熙就是突出的代表 。
上一篇文章中 , 一笑带着大家欣赏了郭熙的《早春图》 , 也看了《山村图》、《窠石平远图》 , 还有《关山春雪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他的传世作品 , 我就不一一详述了——因为今天主要是介绍一下郭熙在美术理论上的成就 。
——一看到“理论”二字很多人就“被劝退”了 , 一笑还坚持要讲是因为郭熙的这些理论实在太重要了 , 对普通人欣赏山水画、学习山水画有着重要的作用 。
比如说“三远法” , 如果你不知道 , 你就完全不能理解中国山水画为什么能够把山的全貌和局部细节那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按照西方的透视原理 , 很多场景是画家看不到的 , 后面的山是会被前面的山挡住的 。 但为什么中国画前山后山混到一起这么错乱的透视还是能让人看着很舒服 , 感觉很合理呢?
之前的画家可能就是凭着主观印象这么画着 , 顶多总结出一句“远望以取其势 , 近看以取其质”(范宽) 。 但郭熙经过思考 , 把它们提炼为“三远法” , 成为处理全景山水构图的基本程式 。
山水画|无论做不做“名媛”“上流人士”,都看下本文提升品味和鉴赏力吧
本文图片

我们先来看看郭熙的原话:“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 , 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 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 谓之平远 。 高远之色清明 , 深远之色重晦 , 平远之色有远有晦 。 高远之势突兀 , 深远之意重叠 , 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 其人物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 , 深远者细碎 , 平远者冲淡……此三远也 。 ”
怎么理解呢?
简单地说就是用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觉角度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 而不是固守一个观察点 , 用焦点透视来观察和描绘景物 。
我们用实例来讲会更清楚一点 。
山水画|无论做不做“名媛”“上流人士”,都看下本文提升品味和鉴赏力吧
本文图片

《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主要用的是高远法——故意将自己置身低处 , 采用仰视视角 , 同时把人物、房屋、树木画的很小 , 以突出山峰的高大 。 也可以把高高的山峰画出画外或者把山的下部隐入云雾之间 , 让观众自行想象山有多高 。
山水画|无论做不做“名媛”“上流人士”,都看下本文提升品味和鉴赏力吧
本文图片

《窠石平远图》
郭熙的《窠石平远图》主要用的就是平远法——这个就和我们日常的观察法相似了 , 就是我们正常平视一眼扫过去看到的样子 。
山水画|无论做不做“名媛”“上流人士”,都看下本文提升品味和鉴赏力吧
本文图片

《早春图》
郭熙的《早春图》主要用了深远法——深远就是由前面往里画出深邃的感觉 。 在古代 , 这主要是靠画家看了景色 , 有了全盘印象后 , 再一层层画出来的 。 到了现代 , 有些画家就偷懒用航拍或者无人机取景 , 在组合处理一下 , 以此来获得“深远”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