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文|《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二 )


《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都以“山”和“水”为题 , 都聚焦江南 , 都以人同天地和谐共生的景象为表现对象 。 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至高境界 , 是在雅俗共赏的尘世间另立出一个生态的乌托邦 。 陶渊明说:“死去何所道 , 托体同山阿” , 就是这种生态观的朴素表达 。
《只此青绿》用人做山体 , 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 。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李白说“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都是这种意境的表达 。 而《忆江南》开篇即说“富春山水非人寰” , 更是把自然天地当做超拔于尘世的仙境加以礼赞 。 它不是“人寰” , 却又在“人寰”之中 。 中国人寄情山水 , 亦不是要避世苦修 , 求得清誉 , 而只是打柴钓鱼 , 看“远山长 , 云山乱 , 晓山青” 。 在这些千姿百态的山水中 , 体认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在宋韵文化的表达中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绝不仅是要保护环境那么简单 。 苏轼任杭州通判 , 巡查富阳 , 写下《行香子·过七里濑》 , 时年三十七岁;陆游结束军旅生涯 , 返回山阴 , 路过桐庐 , 写下《鹊桥仙·一竿风月》 , 时年四十六岁 。 要体会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那种天人合一之境界 , 没有相当阅历和积累是不行的 。 《只此青绿》与《忆江南》以复杂的现代媒介技术为内里 , 呈现出的却只是简简单单、繁华落尽的姿态、诗词和演技 , 极富意涵地将宋韵文化于最精美繁复中返璞归真、洗尽铅华的感觉表现了出来 。 (作者:林玮 , 系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系主任)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