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不如吃茶去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读到一篇回忆周珏良的文章 , 提到珏良先生当时在北外招研究生的时候标准相当独特 , 除了英文好之外 , 还必须能读线装书、会下围棋等 。 我跟学生说 , 以后我也要定这样的标准:除了外语之外 , 还要能读懂佛经 , 懂得“吃茶去”的意思 。 结果几个学生问什么是“吃茶去”?是的 , “吃茶去”这一公案究竟如何理解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吧:
“吃茶去”的主体是人 , 是能够领悟自心 , 能见性成佛的活人 。 吃茶的人 , 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 认识到自己的本性 。
赵州之所以让弟子们“吃茶去” , 据说是因为他本人嗜茶成癖 , 因此他的“吃茶去”理应是他的“一行三昧”——禅宗之行住坐卧皆在直心境界中之三昧 。
“吃茶去”是用来对治“分别之心”的 , 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 , 系由迷妄所产生 , 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 , 仅依分别 , 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 。 因此 , 凡夫之分别 , 乃为虚妄分别 。 如果想要达到真如境地 , 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 , 而依无分别智——这是赵州针对不同的问题 , 一直回答说“吃茶去”的原因 。
据说唐人吃茶时 , 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 , 然后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 , 放到水中去煮泡 。 这种“吃茶去”的方法是践行“照见五蕴皆空”以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最好的方式 。
黄龙慧南禅师诗曰:相逢相问知来历 , 不拣亲疏便与茶 。 翻忆憧憧往来者 , 忙忙谁辨满瓯花?“脑裂始知忙” , 人需要有一种内在的放下 。
【标准|不如吃茶去】赵朴初的偈:七碗受至味 , 一壶得真趣 。 空持百千偈 , 不如吃茶去 。 别瞎耽误功夫 , 该看书的看书 , 该写论文的写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