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当代书坛是否为学科升级做好准备?( 三 )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天曙提出 , 应找准书法在当代学科建设中的位置 。 尽管书法已被列入义务教育大纲中 , 但是当代中国书法创作缺少传统的人文内蕴 , 过于追求技法和形式 。 书法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 , 在学科升级以后 , 更需要我们更新书法学科的框架 , 摒弃教学中一味地传授技法、强调参与展览 , 从而忽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 如何平衡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书法学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
“我一直强调中国书法具有技法、审美、人文和哲学4个方面的品质 , 它们层层递进、相得益彰 。 中国书法在传统的笔墨技巧中形成了特有的审美精神和历史意识 , 并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化在作品之中 。 我们学习书法生动的笔法 , 欣赏它内在的妙处 , 同时储备能够支撑书法的相关知识 , 如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等 。 ”朱天曙说 ,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 , 那么书法则是很重要的一支 。 文化永远是书法的根 , 它能够使书法这一门学科健康成长 。 艺术本身是树上开的花、结的果 , 技法训练有文化知识的滋养 , 书法学科才能够根深叶茂 。 ”
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瓶颈
陈志平认为 , 理想的书法学科应该是艺中有文、术学兼优、人文并举 , 但现在很难兼顾 , 这是现代教育制度 , 尤其是高等教育分科制大背景下 , 传统遭遇现代化后普遍存在的问题 。 “艺”中无“文”已经成为制约书法专业发展的新的瓶颈 。
“书法学科如果不走精英路线 , 不注重提升内涵和质量 , 过分依赖外部环境的改善 , 也许会造成更大面积的‘塌方’ 。 ”陈志平表达了其隐忧 。 书法学科的升级总体上是对书法的发展有利的 ,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应对前方道路上的挑战 。 “第一 , 学科升级会进一步刺激书法学专业数量的增加 。 教育本来就不能搞大跃进 , 不能以数量代替质量 , 以虚假繁荣代替真实的提高 。 第二 , 整个社会本不需要那么多书法家 , 而搞学术的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 , 人才培养成本高、战线长 , 在目前艺术脱离文史、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总趋势下 , 书法行业精英很难产生 。 假如数量在增加 , 而质量上没有突破 , 那么可能会加剧行业低端化的趋势 。 ”
吉利学院教授、艺术家李心沫认为 , 总体来说书法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互动并不是很多 , 且书法常常被排除在艺术展览和评价体系之外 , 只作为一个延续书法传统脉络的体系自我衍生 。 如何使书法走出困境 , 并且重新焕发生机 , 这可能是书法学科升级之后所要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看书法能否走出自我的限定与窠臼 , 与其他学科以及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与融合 。 她提出 , 应从艺术这个大的框架重新审视书法 , 重建新的参照系和系统 。 开拓书法与设计领域的结合 , 让书法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不是让书法回到过去 , 去效仿一种失去的书写模式 , 而是以人们当下的生活为切入点 , 重新激活书法的生命与活力 。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员祝帅直言 , 当下学界很多人把“书法提升为一级学科”仅仅看作是从业者地位的一种“扬眉吐气” , 而忽视了学科目录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人才 。 “说到底 , 学科目录是为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而制定的 。 重要的不是名称的改变 , 而是学科地位提升后怎样探索建立更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 对现有的书法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优化 , 这才是学科目录调整、书法学升级的‘初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