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带着晚报看漫展,这场快闭幕的展览迎来了一群特殊观众

一次地铁站前的偶遇,促成了一次冬日暖心的集体活动。“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艺术大展在马利美术馆的展期接近尾声,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工作人员笑言“在这里两年没见过这么多参观者”。昨天,近30位听障人士带着新民晚报走进展馆参观,最高龄的已90岁,大家打着手语表达着激动的心情,感谢新民晚报对聋人群体的关注,这一切还要从人群中一位名叫刘培诚的老人说起。
新民晚报&带着晚报看漫展,这场快闭幕的展览迎来了一群特殊观众
文章插图
【 新民晚报&带着晚报看漫展,这场快闭幕的展览迎来了一群特殊观众】图说:大家为“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艺术大展点赞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王凯 摄(下同)
本报在“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大展开幕首日,曾报道过聋人漫画爱好者刘培诚在上海动物园地铁站问路,偶遇采访人员,于是“爷孙俩”一同前往观展的故事。采访人员的举手之劳,在刘培诚看来却是一次感动心灵的善举。越来越多的人从报上读到刘培诚的故事,刘培诚所在的上海残疾人集邮联谊会当即决定,组织大家一同前来观展。(>>>相关报道:在漫画的小天地中,找到更多“喜欢上海的理由”)
由于突发的疫情,原定于1月的集体参观活动不得不暂缓,大家的心情非常焦急,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成行。参观者之一钱伟忠看到晚报的报道后,按捺不住,立即约了两位好友一同前来。他的包里,还带着去年12月29日开幕当天的新民晚报。
本报摄影采访人员为刘培诚拍摄的照片,也被邮票爱好者俞海燕精心设计后塑封起来。俞海燕还为这次漫画艺术大展设计了纪念明信片。画面上,一只邮票虎与一只邮票兔相望,俞海燕为此取名为《新守株待兔》。联谊会会长王小黑感慨,大家平时经常排队购买邮票,“很多知名漫画家也是邮票的画作者,通过这次参观我们看到了很多邮票作者的画作,更看到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身在上海,非常幸福。”
新民晚报&带着晚报看漫展,这场快闭幕的展览迎来了一群特殊观众
文章插图
图说:俞海燕自制的明信片
和他们一样来了几次的不在少数,光刘培诚就已经来了三次。刘培诚是多年的漫画爱好者,常年临摹漫画人物的肖像,最喜欢画的是张乐平的三毛作品,也有丁聪、郑辛遥等漫画名家的肖像。他的速写本因为“喜欢上海的理由”大展增添了很多新内容,武康大楼、国际饭店等地标建筑活色生香,他带着纸笔临摹起墙上的名家作品,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新民晚报&带着晚报看漫展,这场快闭幕的展览迎来了一群特殊观众
文章插图
图说:刘培诚展示自己画的武康大楼
为了方便听障人士更好地和公众交流,此行还有两位手语老师作为志愿者同行。展厅内,正巧漫画家王震坤当值,他主动请缨,为大家一一介绍起每一幅画作和背后的故事。一人讲解、两人翻译、一群人在无声的世界里聆听,也好像一幅作品,给每一位观展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民晚报&带着晚报看漫展,这场快闭幕的展览迎来了一群特殊观众
文章插图
图说:漫画家王震坤为大家导览介绍
行至自己的作品《上海吃喝印象》《上海俚语新解》时,王震坤向大家介绍起画中的趣味,比如梁山伯向祝英台献殷勤,呈上的是一盒蝴蝶酥;鼻头挂鲞鱼 ——嗅鲞(休想);乳腐芋艿头,吃吃开胃口,连芋艿头都张开了肚子,胃口大开;大闸蟹跳进洗澡桶,黑衣进,红袍出……
在手语志愿者张爱芬的翻译下,一个个上海俚语第一次走进他们的世界。荡马路、托底棺材、煨灶猫等等上海闲话,对这群老上海来说却异常陌生。张爱芬解释,虽然大家都是上海人,可是在手语世界里,并没有这些上海词汇,所以大家是听不懂上海闲话意思的,不过,“手语也有方言,大家都很骄傲,港台地区的手语最早就是上海人传过去的。”王震坤一听,灵感顿生:“我要把香港人学上海手语画成漫画!”(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