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损八益$新华书摘|医易闲话——七损八益

前几天有网友问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七损八益”做何解释。这个问题其实是中医的千古悬案之一。历代注家各有各的看法,有阴阳说,有术数说,有房中说……莫衷一是。直到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本西汉墓葬竹简古医书《天下至道谈》,该书详述房中(即夫妻性生活)的七损八益。考古的发现,让学界喜出望外,似乎坐实了七损八益为房中术之说。
那么《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七损八益”真的就是房中之术吗?我们且来看看原文怎么说: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 七损八益$新华书摘|医易闲话——七损八益】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异名耳。
上面的《黄帝内经》原文,千百年来的注家,都认为说的是阴阳的概念和规律,这不能说不对,因为整篇《阴阳应象大论》的确多处论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但其“核心”却非谈论阴阳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篇名叫作《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固然是“阴阳”,但重在“应象”!
何为“应象”?
取象比类是也! 经文中,黄帝与岐伯广泛地将“阴阳”的概念“应象”于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诸多“征象”。显然,黄帝与岐伯所讨论的阴阳的基本“象”是为了论述那个“天地之道”,那个“万物之纲纪”,那个“变化之父母”的大道。与男女两性关系(性生活)八竿子也打不着!
那么,“七损八益”究竟说的是什么呢?为何西汉时期的古医书《天下至道谈》又如此详尽地解释为房中术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何为“七损八益”。
看过胡涂医前面的文章《医易闲话—— 先天八卦图》的读者应该都留意过这句话:
此先天八卦图,道尽天人之学的全部奥秘,古传中医的一切奥秘,均从此图出!此图一旦诀破,即可迅速明道,诸家经典立即在胸中冰释!这句话可能听起来很玄,但真的不是吹牛皮。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在先天八卦图中,“七”和“八”究竟是啥。
七为艮卦之数。艮卦“应象”为山、为土、为胃、为手,其功能属性为“止”。
八为坤卦之数。坤卦“应象”为地、为土、为脾、为腹,其功能属性为“顺”。
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黄帝向岐伯请教的“调此两者奈何”,问的是如何调摄人体的阴阳。岐伯回答得很干脆:如果能够知道、执行七损八益,就可以调摄人体阴阳,否则就会是早早衰老的节奏了(“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从黄帝与岐伯两人的对话看,何谓“七”何谓“八”都是“常识”,不需要解释。针对人体阴阳两种“物质”的调摄,关键在于“七损”“八益”。
那么“七损八益”究竟是什么?
无须再绕什么弯了。“七损”就是“止损”于“七”之数所对应的“胃”。“八益”呢,则是“增益”“顺益”于“八”之数所对应的“脾”! 换句话说,调摄阴阳,对于中老年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增加脾胃负担,保护好这个后天之本的脾胃。—— 这一点在营养过剩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