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法|名编视野·林建法|谢有顺:我常常想起林建法老师

林建法|名编视野·林建法|谢有顺:我常常想起林建法老师
本文图片

谢有顺
去年的一个冬日 , 我走在福州街头 , 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 满口福州腔 , 一下愣住了 , 这不是林建法老师吗?赶紧在人群中搜寻 , 很快就明白 , 是自己听错了 。 我站在街头怅然了许久 , 想来好久都没听到建法老师的乡音了 。 三年前专门飞去沈阳看他 , 刘庆兄带路 , 进门见到建法老师时 , 看得出 , 他真是高兴 , 只是他患病多时 , 坐在轮椅上 , 话音模糊 , 只是断断续续的词汇中 , 乡音不改 。 建法老师的福建普通话 , 在文坛为很多人所熟知 ,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从福建的《当代文艺探索》杂志调任辽宁的《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开始算 , 他在东北生活了三十多年 , 可他的口音没有改过 , 也没有东北腔 , 任何场合仍说着他的福州腔普通话 , 由这一点 , 你就知道 , 他是一个多么固执的人 。
建法老师的固执在文坛是出了名的 。 他也能静心听你讲一件事情的看法 , 但你很难改变他 。 他认定的事情 , 就一定会按自己的意思做下去 , 直到把事情做成、做好 。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 , 理论杂志已经举步维艰 , 办刊经费多半靠主编从各处化缘得来 , 但建法老师仍旧张罗了不少学术会议 , 在大连、锦州、上海、苏州等地召开 , 我参加过不少 。 那时他和新华社的许多朋友交好 , 凡开会 , 他只请新华社的采访人员发通稿 。 有些作品研讨会 , 作家本人是希望多请几家媒体来现场报道的 , 以求扩大影响 , 他们不敢直接向建法老师提出来 , 就希望我去和他说 。 建法老师那时对我可真好啊 , 很多事都会电话问我的意见 , 我说什么他也不会生气 。 我当时在《南方都市报》工作 , 就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分析 , 现在的媒体环境变了 , 各地影响最大的往往是都市生活类报纸 , 像文化活动的报道 , 光仰仗新华社恐怕是不够了 , 即便新华社发了通稿 , 又有几家媒体会从稿库里选用这条新闻呢?还是得有几家专业报纸和几家有影响力的日报参与报道比较好 。 建法老师听了默默点头 , 可到会议开幕 , 采访人员仍旧是只有新华社一家 。 那些年 , 大家都不太在意这些 , 报不报道也不影响说话的兴致 , 而建法老师的观点是 , 采访人员多了 , 闹哄哄 , 就无法纯粹谈文学了 。 现在回想 , 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
建法老师的固执 , 许多时候正是缘于他的纯粹 。 和他见面 , 或者电话 , 几乎没有什么寒暄、客套 , 所有的话题 , 都是他的刊物 , 他的选题计划 , 以及他读到了哪些好作品 。 类似他这样的编痴 , 同时期的 , 我印象中还有《大家》主编李巍、《山花》主编何锐 , 只要他们有电话来 , 第一句话就是刊物刚编发了谁的作品 , 正策划什么选题 , 或者某某期“你搞一篇” 。 没有这些主编的执念 , 估计就没有这些刊物的独特风格了 。 正因为视刊物如生命 , 建法老师广交朋友积累下的人脉资源 , 各种费心运作而拉来的赞助 , 多数都花在编刊和编书上了 。 在这个事上 , 没有朋友能劝得住他 。
林建法|名编视野·林建法|谢有顺:我常常想起林建法老师
本文图片

《大家》原主编李巍
《山花》原主编何锐
林建法|名编视野·林建法|谢有顺:我常常想起林建法老师
本文图片

有一次 , 他告诉我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在新的一年要创办一个栏目 , 形式是发一篇或几篇具有探索风格的小说 , 同时配发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 。 他给我安排的任务是评同期发表的艾伟小说 。 我总觉得这个栏目多少有点任性了 , 一本评论刊物 , 头条发的居然是中短篇小说 , 个人偏好未免太重了 , 我劝过建法老师 , 但劝不动 。 栏目做了一年 , 也自然停了 。 另有一次 , 他要用作家的手模做刊物的封面 , 我脑补了一下 , 觉得一本理论刊物的封面是一个大手印 , 如同武侠小说里的铁砂掌 , 太触目惊心了 , 也没什么设计感 , 于是劝他慎用 , 但也没劝住 。 那几年 , 一收到新刊物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作家的手掌 , 而且有些作家明显是应付了事 , 用手掌沾上黑墨往宣纸上一拍 , 再印到封面上 , 那手看起来枯槁得像某个坐关多年的老僧的 。 再说 , 作家与作家的手模 , 区别也不大 , 信息量有限 , 至少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成功的设计创意 , 但建法老师的作家缘好 , 大家都陪他玩了几年这个游戏 。 还有一次 , 建法老师告诉我 , 准备用半本多的杂志篇幅发林贤治先生的一篇长文 , 是谈中国散文五十年的 , 字数估计有十万字吧 ,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 我说这不失为一个大胆的举措 , 只要文章好 , 偶尔的破例反而可以见出办刊者的魄力 , 但刊物毕竟是公器 , 也不能经常这么出位 。 建法老师这回倒是认同了我的看法 。 可不久之后 , 他在自己主编的另一本刊物上用整期的篇幅只发了一篇作品 , 是阎连科的一部长篇小说 。 这些事情 , 回想起来已恍若隔世 , 如今的主编们估计再也没机会像他这样挥洒自己的任性和固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