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观澜亭|冬奥“雪花”送柳:浪漫的“中国式”告别

大众日报采访人员 周学泽
2月20日晚上8点 , 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 , “一朵雪花”的故事也从开幕延续到闭幕 。
闭幕式上 , 巨大的雪花时隐时现 , 让人想到奥运赛场上的皑皑白雪 。 人们拿着绿色的柳 , 簇簇走进会场 , 演绎着浪漫的“中国式”告别——柳 , 留也 , 留恋不舍 。
雪花|观澜亭|冬奥“雪花”送柳:浪漫的“中国式”告别
本文图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 , 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 诗词歌赋更是源远流长 , 读懂中国 , 就得从“雪花”“柳条”这些有丰富蕴含的意象入手 , 这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精神符号 。
为本届奥运会开幕式写下点睛之笔“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李白 , 常用“柳”表达送别之情 。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秦楼月 , 年年柳色 , 灞陵伤别 。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 , 折断杨柳枝 。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 , 闭幕式用柳表达中国人挽留世界各国运动员和来客的情感 , 非常贴切 。 雪花和柳融合在一起 , 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
雪花|观澜亭|冬奥“雪花”送柳:浪漫的“中国式”告别
本文图片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 , 表达留恋思念之意时 , 雪和柳就是放在一起的 。 《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中国人熟知的名句: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这句话的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 , 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 , 大雪纷纷满天飞 。 这句诗奠定了“杨柳”表达送别的基调 , 此后诗词的“柳寓留”之意 , 发端于此 。 至汉乐府《折杨柳歌辞》 , 首次出现“折柳”一词:“上马不捉鞭 , 反折杨柳枝” , 也是用于送别 。
我们看李白等人的诗 , 柳又和灞陵、灞岸这些词联系一起 , 这是怎么回事?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关中一带 , 有著名的“灞柳风雪”一景 , “灞桥风雪驴背”更成为古代士人不怕吃苦、锤炼诗思的“双关语” 。
“灞”是地名 , 说来大家并不陌生 。 2021年12月 , “灞”字曾经火了一阵 , 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江村发现了一座大型汉墓 , 经勘探确认 , 这座大墓即是汉文帝陵墓灞陵 , 因在灞河边上而得名 。 中学课本上 , 有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文 , 里边有“还军霸上 , 以待大王来”的句子 , 句中的“霸上” , 即“灞上” , 因在灞水西高原上而得名 。 灞河得名于春秋 , 其时秦穆公称霸西戎 , 将滋水改为霸水 , 并于河上建桥 , 故称霸桥 , 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之一 。 后人在霸前加了三点水 , 于是 , 灞水一名沿用至今 。
“灞”这个地点成为诗词歌赋中的“送别地” , 跟其位置有关 。 灞桥是古代出长安的必经之路 , 古人出长安时亲人友人往往到灞桥送别 。 汉唐时候 , 灞桥两岸 , 筑堤五里 , 栽柳万株 , 送客至此 , 折柳赠别 , 黯然神伤 , 有阳关断肠之意 。 至此 , 不但灞桥是送别地 , 灞桥边的柳条也成了送别象征物 。
但有关灞桥和柳条象征意义的演变 , 并没有到此为止 , 而是又出现了“灞桥风雪”“灞柳风雪”等词语 。
最初的“灞桥风雪”“灞柳风雪” , 指的是雪白柳絮飞舞的场景 。 灞河两岸因为满是柳树 , 开花时柳絮漫天飘舞 , 好似雪花 , 成为“柳色如烟絮如雪”的一处名胜 , 此后诗人咏柳常以“风雪”作喻 。 东晋才女谢道韫道:大雪纷纷何所以?未若柳絮因风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