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黑白山水李燎原
方舟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空山 。 空山 。 空山 。
黑白 。 黑白 。 黑白 。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秋谷人语》 46×53
走进李燎原简肃的窑洞展室 , 扑入眼帘的画作 , 几乎只有黑白二色 。 而题材 , 除了山 , 还是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远远近近、明明暗暗、冷冷暖暖、软软硬硬的山!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晨曲》50×60
这让观者眼睛有些无措 。 上一秒 , 室外红红绿绿的景致还未从眼中褪去 , 下一秒 , 却被冷峻厚重的黑白填满 。 而大脑 , 由于长期被彩色影像“供养” , 突遇这眼前的黑白世界 , 也有些无措了 。
这是一时无法将眼前作品定位的无措 。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荒塬》60×50
于是 , 观画变成了读画 。 一笔一笔揣摩 , 一幅一幅体味 , 眼前的云、山生动起来 , 有了气韵;画框里的水、月跳动起来 , 有了灵性 。 浮躁的心随之沉静 , 而大脑却分外活跃 , 无形中开启了观者与作品的对话模式:他在表现什么、他抽离了什么、他凸显了什么、眼前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扎”我的眼睛?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太行山雨》50×70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云横大野》50×60
笔墨在眼前 , 而笔墨后的内涵却需观者去丰富、填补 , 这是我以往的观画经历中极少有过的艺术体验 。 它们既具象又抽象 。 它们既现实又超现实 。 它们既东方又西方 。 作品既来自传统 , 又无法用传统完整定义 。 山还是山 , 水还是水 , 但它又不完全是山 , 也不完全是水 , 它的气象万千 , 它的风姿绰约 , 它的神秘莫测 , 它的沉郁苍茫 , 都需要观者调动美术素养去联想、去体会、去揣摩、去思考 , 主题的呈现则需观者在大脑中二次创作才能全部完成 。

艺术即人 。 李燎原说:“画家的笔墨就是他生命的痕迹 。 ”一个画家独特的风格 , 就是他的经历、性格与追求艰难孕育出的蚌珠 。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太行云起》50×80
1951年 , 李燎原出生于洛阳老城一个书香世家 , 长期在洛阳的文化部门从事专职美术工作 , 现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 他的学艺生涯起步于“文革”后期 。 没有毛笔 , 他就找来羊毛、猪鬃、黄鼠狼尾巴自己做;没有颜料 , 他就从药店买来朱砂、藤黄、白芨等研磨配制;没有宣纸 , 就用糊窗户的防风纸;没有教材 , 他就抄书 , 临摹能见到的美术印刷品 。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江山依旧沐春风》138×60
1981年 , 30岁的李燎原终于踏入渴望已久的河南大学美术系进修 。 在这里 , 他如干涸的大地 , 如饥似渴地全方位吸收各种艺术营养 。 课堂之外 , 河大珍藏的明清名家画作 , 成了他师法古人的直接教练 。 1989年 , 在西安美院石景昭教授的帮助下 , 李燎原来到西安美院学习 。 课堂学习之余 , 他力所能及地接触长安画派的各路显达 , 把教室延伸到这些画家的画室 , 直接观摩他们创作 。 登堂入室的妙处在于 , 他不仅目睹了画家难得一见的创作过程 , 还可当面请教创作技巧、创作心得 , 这种学习方式让他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