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法@青绿至美,为何三次由盛而衰?( 二 )
【 画法@青绿至美,为何三次由盛而衰?】上色时,先“掏填”,即在应上色的部分外,涂上土红色,这样,该上色的部分就凸显出来。再“刷基底色”,一般是白色,再一层层把颜色涂上去,一般用朱红色。由于不同部位上色的层数不一样,形成高低错落的效果。为加强立体感,在壁画中人物的高光部分,比如额头、鼻梁、眼睑、眉骨等处,另加白线,即“提白”,并将菩萨鼻梁上的单线画成双线。最后,用黑色描出人物轮廓,即“铁线描”。
“凸凹画法”比古代中原画法更有立体性,其中包含了古希腊造型技术,又不完全一样。古希腊绘画强调明暗,通过光的变化表现体积。“凸凹画法”则不考虑光的因素,采取散点透视,用涂色厚度表现体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容易走向程式化。画家不必观察被画者,直接抄袭前人即可。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技术来自印度,表层下是土红色,上层却用了中亚最推崇的青绿色。古代中亚“色尚青白”,常以价值昂贵的青金石为颜料,而克孜尔石窟壁画,乃至敦煌壁画,都用了青金石。
文章插图
阿旃陀石窟
展子虔画了第一张青绿山水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出现了青绿山水。顾恺之的《洛神赋》中便有青绿,但原作已佚,所存4件摹本都出自宋代画家之手。目前存世最早的青绿山水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著名作家沈从文认为它也是宋仿,因此前不见著录,宋徽宗才将它定为展子虔作。
文章插图
隋 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明显受克孜尔石窟壁画影响。
首先,它采用了“凸凹画法”,用着色厚薄表现山的立体感。
其次,也用笔墨勾勒外形,近于“铁线描”,但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用线艺术。
其三,在构图上采取多点透视,像克孜尔石窟中所画的“须弥山”一样,以山为主体,改变了早期山水画中“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的缺陷。
其四,用点的笔法给山上色,也是“凸凹画法”,绘画语言生动。
魏晋时,士大夫多避世隐居、以山水为乐,所谓“来去捐时俗,超然辞世伪,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
《游春图》用的颜料是石青、石绿,而非昂贵的青金石。石青、石绿的颜色重,被称为大青绿,后人也用植物颜料,相对柔和,称小青绿。
有学者认为,“金碧山水”用的是青金石,因唐代人称青金石为“金精”,并非真用金银。但事实上,以“金碧山水”著称的、唐代大小李将军确在画上用泥金、黄金和白银。青金石原产阿富汗,有的含金星(实为黄铁矿),极品价格7倍于黄金,恐怕没有画家肯用它当颜料。
青绿山水迎来挑战
唐代是青绿山水发展的高峰期,代表画家即大小李将军。
大李即李思训,曾任右武卫大将军,他的儿子李昭道没当过将军,仅官至书中舍人(正五品上,相当于办公厅秘书),古人习称他是“小李将军”。武则天时,李家宗室先后34人伏诛,同为宗室的李思训为避祸,从小沉迷画艺,“一家五人(弟思诲、侄林甫、子昭道、侄孙李凑)皆擅丹青。
李思训的代表作是《江帆楼阁图》,厚涂青绿,极尽艳丽,他画云的方法很独特,是先用墨勾出轮廓,再填入白色,边缘轻涂,中间厚涂,亦受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影响。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中的云也是同样画法。在相当时期,人们以为后者也出自李思训之手,但安史乱军攻破长安时,李思训早已去世。
- 春节@1000多年前北宋宰相写了一首诗,记录了春节的3大习俗,沿用至今
- 石绿|宋代文人其实不待见青绿?
- 古代|青绿至美,为何三次由盛而衰?
- 发掘$约旦宣布发掘出新考古遗址 可追溯至公元前七千年
- 欣赏者|咱也来个“青绿腰”
- 杨应龙$中国唯一载入正史的女将军,去世后有48座墓葬,至今仍被后世供奉
- 只此青绿|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3月中旬将登陆东莞玉兰大剧院
- 寓言故事#他12岁辍学养猪37岁自杀,23岁写首诗风靡了40年,至今仍被人传颂
- 招聘|“血奴”事件曝光后,更多骗局被扒出,招聘网站陷入“至暗时刻”
- 太行山@他用钢笔画出了至美的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