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法@青绿至美,为何三次由盛而衰?( 三 )
文章插图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大小李将军对日本影响巨大。《宣和画谱·日本国》记:“有画,不知姓名,传写其国风物山水小景,设色甚重,多用金碧。……太平兴国中,日本僧与其徒五六人附商舶而至,不通华语……其言大率以中州为楷式。”
不过,唐代也孕育了青绿山水的“敌人”,即大诗人王维,他丰富了皴法。皴即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树干、云等纹理,立体感强。晋人绘画“空勾无皴”,李思训则多用斧劈皴,王维多用披麻皴,开南北宗不同风格。
水墨到吴道子时,得到充分发展。唐玄宗让吴道子与李思训同画《嘉陵春色》,吴道子一日而成,李思训却画了一个月,玄宗嘴上说“各尽其妙”,实际高下已见。
宋代出现新高峰
唐末五代战乱不已,文人不愿再尝试费工费时的青绿山水。宋代重视画院建设,所谓“罗致天下艺士,优加禄养,视其才能,授以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且太祖、太宗,次第灭西蜀、下南唐,凡号称五代图画之府,所有珍藏之名画,多被收入御府”。
宋哲宗时,一切皆用古礼,绘画亦“好古图”,到宋徽宗时,涌现出《千里江山图》,成青绿山水画的新高峰。
文章插图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王希孟,对于他的个人信息,史籍无载。在画上,有蔡京题跋,称:“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千里江山图》长12米,这种长尺幅似也出自克孜尔石窟壁画。有学者认为,此画是伪作,因部分细节失准,但它是绢画,极难作伪。且蔡京的字已开裂,显是时间久远,绢已朽烂,作伪者在这样的绢上写字,不可能看不出来。
《千里江山图》在用胶上超越前人,至今矿石色仍明亮,但矿石颜料的缺点是易掉色,故较少对外展出。
元代是山水画的高峰期,却也是青绿山水发展的低峰期。文人们不愿为时代所误,多寄情于水墨山水、浅绛山水,从中寻找自己,但也涌现出钱选等“山水落墨强,画法骏骎乎晋唐”的大家。
青绿成了“中国范”
明代是青绿山水的又一高峰,水墨画家也画青绿山水。青绿代表画家有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等,但董其昌发展了莫是龙的南北宗说。认为大小李将军是北宗山水,王维是南宗山水,认为“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强调山水画要“天真自然”。
其实董其昌擅长青绿山水,他的《昼锦堂图并书记卷》用“没骨法”,即不勾勒边缘,直接以颜色当墨,晕染成形。
此法据说是张僧繇所创,宋人所记:“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墨笔,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没骨法,驰誉一时。”但尚未见用此技法的宋元画。一般认为,受早期造纸技术约束,元代虽有生宣,却无洇渗效果,明代可洇渗的生宣才普及。明代没骨青绿以明代蓝瑛“武林派”为代表,董其昌也是高手。
董其昌崇南贬北、一味求淡的艺术主张,使清代画家大多倾向文人画。清代在青绿山水上也有不少佳作但整体看,缺乏克孜尔石窟壁画这样的新体系冲击,过于强调笔墨,创作逐渐走入程式化,甚至找不到变革的力量。
张大千先生去敦煌临摹,正是为了寻找突破处。他后来在青绿山水中加入泼墨法,“泼写兼施,色墨交融”,被徐悲鸿赞为“五百年来一大千”。
- 春节@1000多年前北宋宰相写了一首诗,记录了春节的3大习俗,沿用至今
- 石绿|宋代文人其实不待见青绿?
- 古代|青绿至美,为何三次由盛而衰?
- 发掘$约旦宣布发掘出新考古遗址 可追溯至公元前七千年
- 欣赏者|咱也来个“青绿腰”
- 杨应龙$中国唯一载入正史的女将军,去世后有48座墓葬,至今仍被后世供奉
- 只此青绿|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3月中旬将登陆东莞玉兰大剧院
- 寓言故事#他12岁辍学养猪37岁自杀,23岁写首诗风靡了40年,至今仍被人传颂
- 招聘|“血奴”事件曝光后,更多骗局被扒出,招聘网站陷入“至暗时刻”
- 太行山@他用钢笔画出了至美的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