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

对于文森特·梵高这位传奇的荷兰现代画家 , 除了他执着的艺术追求和悲剧命运 , 除了那璀璨的星月夜和厚重的破泥靴 , 除了有乌鸦的麦田和亮黄的向日葵 , 我们还记得什么?我们还曾因什么而震撼?我们凭借什么对这位艺术家有了外貌的印象 , 并因此而试图洞穿他的心灵?

同他的先辈伦勃朗一样 , 梵高也历经孤苦和悲伤 , 也擅长绘制自画像 。 “了解自己很难 , 可是要把自己画出来也不容易 。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 。 恰恰是他一次次地描绘自己 , 我们才得以观看其留下的近40幅自画像 , 惊叹于那浓烈沉郁的情感厚度和开新弃旧的美学实验 , 也期望能够在凝视中了解他的个性和思想 , 因为他悲剧性、孤独的个性在他的自画像中引起了观者的共鸣 , 而这些无疑为他——这位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增添了更加孤绝的颜色 , 让我们大多数人对他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深深着迷 。
英国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正在这个春天举办一场重磅的“梵高自画像展” , 这场展览汇聚了全球著名机构收藏的十几幅自画像 , 堪称有史以来最全面的梵高自画像展之一 。 展出的画作涵盖了这位画家短暂而激荡的艺术生涯 , 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独特体验 。
1.不爱照相的艺术青年
【情感|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出生于小村庄的梵高 , 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立志要做农民画家 , 他收藏农民和劳工的衣服 , 热情而虔诚地坚守着信仰 。 他热爱米勒胜过库尔贝 , 热爱《播种者》中劳动者的默默耕耘 , 胜过瞬息流转的现代体验 。 在摄影照片流行的年代 , 他却不爱照相 , 只有一张19岁时的照片留存了下来;他尤其不爱与人合照 , 每当此时便侧身以待或背对镜头 。 他曾告诉妹妹威尔:“我自己仍然觉得照片很可怕 , 不喜欢有任何照片 , 尤其是那些我认识和爱的人的照片 。 ”
他曾赞扬米勒的一幅“头上戴着牧羊人帽子”的炭笔版画像——饱含热情 。 他认为肖像画能穿透人的灵魂 , 体现着自我的表达 。 “这些摄影肖像比我们用笔画的还容易褪色 , 用笔画肖像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的爱与尊敬 。 ”“最让我兴奋、比我所有的绘画形式更有趣的 , 就是现代肖像画” 。 “油画肖像有着自己的生命 , 这种生命来自画家的灵魂深处 , 那是机器无法到达的地方 。 ”从1884年开始 , 梵高便热忱地投身于肖像画创作中 , 他试图通过纯粹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传达模特的本质特征 , 避免传统绘画技术产生的平淡无奇的、照片一般的相似 。 农夫、农妇、矿工、穷人……这些底层人物的肖像燃烧着生命的热量 , 散发着厚土的气息 。 《吃土豆的人》尽管再现了乡村家庭的寒酸和艰辛 , 但这些人物身上却显示着不卑不亢的生活姿态和朴实的家庭温馨——这是梵高在创作自画像之前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
“农民吃土豆的画像是我在纽南做得最好的事情 。 ”我们在《吃土豆的人》中看到的是画家笔下饱含着热爱与尊重的身体姿态造型 , 以及为了突显出强烈情感而设置的光影对比——“明暗对照”是梵高对他的先辈伦勃朗最敬仰之处 。 当然 , 伦勃朗也“引领”着这位不爱照相的年轻人走上创作自画像的道路 。
2.从伦勃朗那里接过棒来
1886年初春 , 这位乡村青年来到了巴黎——这是一座“现代之都” , 一座熙熙攘攘、瞬息万变的城市 。 他的周遭不再是麦田和村舍 , 而是一个由艺术家和画廊构成的快节奏的世界 , 田园奏鸣曲变调为嘈杂和喧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