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文牧野:在生活中寻找奇迹

主旋律、现实题材、商业性的最大公约数
“我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 , 他说 , ‘你拍过了《药神》之后 , 你要记得 , 你一辈子都要以拍处女作的精神去拍你之后的电影’ , 我一定会这么做的 。 ”
这是2019年文牧野在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留下的话 , 如今 , 第二部作品《奇迹·笨小孩》面世 , 他完成了两年前的承诺 。
现实|文牧野:在生活中寻找奇迹
文章图片

豆瓣评分9.0、票房30.99亿 , 横扫华语电影奖 , 《我不是药神》对任何导演都是绝对的高起点 。 一名新导演的前几部作品 , 往往反映了其个人风格沉淀和明晰的过程 。 走到半途的《奇迹·笨小孩》对导演文牧野来说是一种继承与进化 , 也是个人品牌的新阶段 。
《我不是药神》的重要价值是对现实与商业的兼顾 。 作为内地影史票房排名第十三的国产电影 , 《我不是药神》打破了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票房的天花板 。 这一创作理念延续到《奇迹·笨小孩》之后 , 现实题材的表达更加温暖与平和 , 也为主旋律影片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 。
现实|文牧野:在生活中寻找奇迹
文章图片

现实题材并不意味着背对市场和主流 。 符合主流价值的电影 , 也需要反应普通人的现实遭遇与关注 , 并获得商业成功 。 文牧野 , 是中国电影市场少有的 , 能为这一道命题提供解法的人 。 《奇迹·笨小孩》的成功不仅在于票房和口碑 , 更在于其在主旋律、现实题材、商业性这三个维度中取得的最大公约数 。
在电影的口碑效应更加明显的当下 , 新生代导演需要个人风格去提升电影的影响力 , 而这种“取最大公约数”的能力 , 正在让文牧野成为影迷和普罗大众共同认可的导演品牌 。
主旋律的另一种书写 主旋律题材创作 , 正在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主流 , 《奇迹·笨小孩》或许提供了当中最含蓄的一个样本 。
从早期的《大决战》、《建军大业》 , 到去年创内地票房新高的《长津湖》 , 战争片一直是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主要方式 。 通过弘大的战争场面提供视觉奇观 , 同时在历史事件中完成主旋律精神的传递 , 这种主旋律类型在近几年的内地市场 ,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除了保家卫国的历史战争题材 , 当下平凡人的生活也是主旋律创作的重要路径 。 比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 所传达的便是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才能达成理想与追求的“美国梦”模式 , 这便是一种“美式主旋律电影”的创作 。
从《我和我的》三部曲开始 , 国内电影也逐渐开始从平凡人的生活入手 , 建立起主旋律表达语系 。 三部曲对不同时代普通人命运的展现与群像刻画颇受好评 。 而《奇迹·笨小孩》则是这一道路的新范例 , 通过个体创业的故事 , 展现新时代下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 。
现实|文牧野:在生活中寻找奇迹
文章图片

文牧野曾在采访中谈及创作基点时表示 , “首先我们放低视点 , 就是我们讨论的不是成功 , 讨论的是幸福 。 成功是一个更高大上的事情 , 更远的事情 , 但是幸福很近 。 我们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 , 如果能够达到成功 , 那也是幸福的附加值 , 而幸福不是成功的附加值 。 ”
反映在《奇迹·笨小孩》中 , 主人公景浩为创业数次铤而走险 , 其行为动机并不来自于对“成功”的渴望 , 而只是为了把妹妹病治好的“幸福”生活 。 这个动机的设定 , 让创业这一母题中“急功近利”的色彩被洗刷 , 反倒多出了温暖的底色 , 形成了更为精准和妥帖的主旋律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