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别山区的文化寻觅者:让乡村更具“文化味”

传统|大别山区的文化寻觅者:让乡村更具“文化味”
文章图片

图为方志宏(左)在固始县孙滩村调研民间歌谣 。方志宏供图
中新网信阳2月24日电 题:大别山区的文化寻觅者:让乡村更具“文化味”
作者 赵晖 杨大勇
唱民歌、玩皮影、唱花鼓、玩花挑、猜灯谜、剪窗花……虎年春节 , 处于大别山地带的河南信阳地区的“年味”分外浓厚 。 看到这些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活跃在民间 , 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寻觅者、研究者、保护者、传承者 , 信阳农林学院知联会会员、无党派人士方志宏副教授充满自豪和感慨 。
以最贴近的姿态“亲近”民间文化
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 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 , 是方志宏10余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 其间 , 她奔波于山川乡野 , 走村入户 , 以最贴近的姿态寻觅、研究、保护、传承着大别山区的民间文化瑰宝 。
和民间文化“打交道” , 方志宏说完全是因缘巧合 。 2010年 , 她到信阳市商城县进行调研 , 接触到剪纸、叶雕、木板笔画、信阳民歌等民间艺人 , 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所打动 。 从此 , 她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觅研究民间文化艺术之旅 。 多年来 , 一项项民间艺术在她的抢救整理下 , 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 , 不断绽放出新的璀璨光芒 。
在方志宏看来 , 民间文化艺术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 是历史的结晶 , 需要有人发掘整理 , 提高理论层次和知名度 , 服务当下乡村振兴 。 为此 , 她从一人拎包下乡 , 到组建起团队 , 和志同道合的年轻老师一起“拾遗”民间 , 在保护传承的同时 , 更多挖掘民间文化的时代价值 。
多年追逐只为让乡村更有“文化味”
在方志宏看来 , 民间文化艺术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 是历史的结晶 , 是当下乡村振兴难得的文化资源 。 但需要有人发掘整理 , 提升其理论层次和知名度 , 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进来 。
“2018年的腊月二十三 , 我和团队成员冒着大雪到信阳市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调研 , 看到曾经的贫困村民间艺术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 村民还自发创作了多首反映乡村振兴的新民间歌谣 , 一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景象 。 ”提到那次调研 , 方志宏说“深刻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 , 也更加坚定了她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与信心 。
她向采访人员介绍 , 信阳地处大别山区 , 不仅有大量存活在民间的艺术文化 , 还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财富 , 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源泉 。 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及研究 , 可以很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产业振兴 。 ”
为用好这些资源 , 方志宏和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信阳8县2区 , 对当地民间歌谣、谜语的文学性及社会性进行研究 , 对皮影戏等民间技艺进行抢救性发掘 , 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归纳整理 。 先后收集整理信阳民间歌谣2000余首、歌谣谜语150余首 , 填补了信阳地区民间歌谣谜语空白 。 2020年6月 , 她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编委会成员 , 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增添了歌谣谜语内容 , 为信阳市、商城县、固始县获批“河南民间谜语之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与此同时 , 方志宏坚持把科研写在大地上的初心 , 先后撰写《信阳民间歌谣谜语的产生、分类及艺术特色分析》《信阳民间歌谣传承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信阳民间歌谣服务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等多篇论文及调研报告 , 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 同时 , 作为信阳市首批文化产业专家 , 她敏感察觉到发展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性 , 带领团队创立红色文化品牌“馨桂飘香” , 助力大别山老区红色文化产业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