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观察丨利用文旅、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场馆如何发力?( 二 )


《通知》提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院团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继续做好“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博物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积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素养培育;同时,遴选推荐一批思想品质过硬、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文化工作者,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由义务教育学校根据需要自主选聘为文化辅导员。其实“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成都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当00后的孩子们遇上古老的非遗技艺,激活了非遗文化传承的一池春水。
早在2020年10月至12月,“2020成都市非遗传承基地学校‘非遗进校园’展示展演竞技交流活动”在成都市20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同步举行。一时间,四川竹琴、四川清音、四川车灯、瓷胎竹编等非遗项目在各学校轮番上演,孩子们热情高涨地展演交流,在心中播种了一颗非遗的种子,进一步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成都市彩虹小学开展了“我爱面塑”主题展示活动,让全校师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和新入职教师了解面塑知识,“成都面人”非遗传承人熊家全到学校现场授艺,并展示了自己的精美作品,学校老师们也拿出了自己的面塑作品同台竞技,看得孩子们啧啧称奇。
图书馆$文化观察丨利用文旅、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场馆如何发力?
文章插图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课堂上讲解巴蜀文明
博物馆一课进校园 三星堆可以这样学
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一堂别开生面的《一起来追“星”》课上,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海报、推介体验活动等,一起探索三星堆,近距离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这一课程对标历史学科,跨越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对如何增强三星堆青少年体验感,传承独特的巴蜀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2021年,成都博物馆联合成都博物馆协会、成渝两地近20家文博单位以及成都市部分中小学校,实施开展了“巴蜀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其中就包括共同研发的初中课程。这一系列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14门学科,共40课时。按照教学计划,通过学校学科课堂、走进博物馆实地探究、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开设博物馆展厅课程和主题研学等形式推进课程实施,受到学生喜爱,达到良好成效。
不只是成都博物馆在与学校携手,更多的博物馆也在加入研发适合青少年的课程: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社教项目“草堂一课”,曾获得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教育基地,7名从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名师被聘为金沙社教特聘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大家带来金沙历史课。这样一些创新性的举措,与《通知》鼓励博物馆为青少年就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的精神不谋而合。
图书馆$文化观察丨利用文旅、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场馆如何发力?
文章插图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成都川菜博物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公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副馆长赵希在采访中透露,博物馆变“课堂”是未来的首要任务,将着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提升对青少年文化科普的工作力度。博物馆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临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昆虫知识,未来还将尽可能地从科学、艺术的角度来展示昆虫,让青少年欣赏到自然界的微观之美,探索生命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