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老祖宗忠告“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为啥欠三年?有道理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国家,同时也是礼仪之邦,比如: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一百种好的举动中,“孝顺”首当其中。
在《诗经》中,就有对父母养儿不易作出咏叹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意思是说父母养我这么非常辛苦,可怜父母生我养我太过劳累。
于子@老祖宗忠告“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为啥欠三年?有道理
文章插图
自有文明开始孝道就已经出现,孝也是炎黄民族延绵不绝的道统,也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于是从小我们就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一定要尊老爱幼,毕竟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不过在宣扬传统文化时,老祖宗留下一句俗语,叫“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何要“欠三年”?
于子@老祖宗忠告“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为啥欠三年?有道理
文章插图
为何老人招人嫌?
看过《你好,李焕英》都有深深的感触,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子不养而亲不待。而老人招人嫌的意思是,父母老了,没有了工作能力,对家庭也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就会被儿女嫌弃。
说到这大家心里肯定心寒,但这种情况也是有依据的,在古代,人们都以农业为主,靠双手赚取劳动果实,天时好,收成就好,天时不好,收成就不好,可以说古代的条件十分艰苦。
如果在农忙之际,家中老人或者病了,就会需要人照顾,这样农活就会缺少劳动力,庄稼没有在最佳时期管理好,最终也会影响收成,全家的日子也会雪上加霜。因此不能劳动的老人就会被子女嫌弃。这也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
于子@老祖宗忠告“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为啥欠三年?有道理
文章插图
如今生活水平变好了,社会发展也非常快,吃不饱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因为思想观念不同,老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造成小夫妻之间不和睦,久而久之老人也会被嫌弃。
此外,这种事情也发生于多孩子的家庭,因为父母一碗水没有端平,导致儿女心中不快,被偏心的一方,随着父母年龄增大,行动也不便,当父母找上门后不去赡养,于是变成大家眼中的“白眼狼和忘恩负义”之人。
于子@老祖宗忠告“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为啥欠三年?有道理
文章插图
为何“死后欠三年”?
从古至今,每个地方仍旧有着老人死后要守孝三年的规矩,有的地方过年的时候不能贴春联,不能放礼炮,不能太过隆重。家里的子女三年之内不能办婚礼,如果订了婚期要延后三年再补办。
这种习俗也是从古代遗传下来的,因为古代没有奶粉,孩子都是吃母乳,在出生后必须经过三年才能下地走路,在这三年之间,孩子会一直在父母的怀抱中,因此为了报答恩情就有了守孝三年的一说。
于子@老祖宗忠告“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为啥欠三年?有道理
文章插图
不过,在古代办红白事都需要花钱,虽然当时物价不高,但农民赚的也不多,办一场葬礼摆几桌酒席也需要不少的费用。
这些费用一般来说是子女平坦,但碰上家庭条件不好的,也许还会借钱办酒席,借的钱需要子女慢慢还,所以说“欠三年。”
如今时代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更加物质化,对于孝顺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葬礼是表示孝心。
但在老人去世后就没有必要守礼节,与其这样做不如生前对老人好一点,因此一些人对于守孝三年不赞同,才会卑微的说“欠三年。”
结语:
【 于子@老祖宗忠告“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为啥欠三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