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脱口秀:被包装的伪精致文化产品本质依然是文化快餐

|不看脱口秀:被包装的伪精致文化产品本质依然是文化快餐

文章图片

|不看脱口秀:被包装的伪精致文化产品本质依然是文化快餐

文章图片


这几年脱口秀节目霸占了屏幕 , 成为娱乐节目中比较高端的一种文化产品 , 但是显然我与这样的文化产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
有文艺青年的朋友跟我聊天说到圆桌派、TED、吐槽大会之类的脱口秀节目 , 我没有反应过来 , 以为圆桌派是类似于圆桌骑士之类的美剧 , 而吐槽大会、铿锵三人行 , 大概率与什么舞林大会之类的相差无几 。
这十几年来我基本上不接触电视 , 也很少光顾视频网络 , 短视频更是敬而远之 , 在影视传媒的接触上 , 显然我已经是落后于这个时代 , 但是我并不感到焦虑 。
偶尔看过这样的节目 。 李诞 , 许知远 , 窦文涛 , 蔡康永 , 李雪琴 , 李雪琴 , 罗永浩 , 罗振宇…这些名字基本构成了“脱口秀”节目的圈子 , 这类靠贩卖机制、抖包袱、耍嘴皮子的脱口秀圈子 , 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

第一是满足文化精英感 。
第二是一个知识型的机智幽默感 , 很多人跟着别的观众一起笑 , 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心微笑” , 似乎能够与精英达成默契 , 是高智商的一种表现 。
第三是通过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 获得某种力量感 。 仿佛倾听了智者的见地之后 , 听君一席话 , 胜读十年书 , 尽管这些人可能一年不读书 , 但是听了文化讨论之后 , 顿时有了文化的力量感 。
第四是充满高大上的文化时尚感 。 相比前几年炫富 , 这几年佛媛、灵修、心灵成长、哲学更加受到欢迎 , 这大概是马斯洛境界的提升 , 不谈精神文化 , 似乎无法体现身份 。 脱口秀属于大众娱乐的高端尖货 , 看脱口秀有助于获取新的时尚感 。
第五代表了某种审美品味和文艺思考 。 听文化导师的教诲 , 远远比自己读书来的轻松 , 并且特别有一种审美和思考的预约感 , 多快好省 , 且轻松有趣 。
第六给到一些文艺青年某种文化的优越感 。 以上种种感觉堆积 , 使脱口秀受众在内心形成文化优越感 , 同时又人以群分 , 彼此形成某种文化抱团和心理认同 。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除了桌游剧本杀网络游戏以外 , 能够关注脱口秀圈子的大多属于职场的精英 , 并且他们以此为标榜 。

然而我依然对此并不抱丝毫的兴趣 。因为所有的脱口秀节目无非也是娱乐奶头乐的一种 , 只不过是假装斯文 , 没话尬聊 , 让一群精致、富有的社会精英、意见领袖占据了屏幕 , 传递价值而已 。 纵观那些对脱口秀节目热衷者 , 无非希望通过一档节目用几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 获得一些高雅谈资 , 包装文化 , 而他们崇拜的那些脱口秀知识精英非富即贵 , 大多都是生意人而非学者 , 他们的节目背后是大量的娱乐资本 , 他们的观点之中植入了大量的非社会底层的价值取向 , 程式化的梗空洞至极 , 对话看似机智风趣 , 看过笑过也就忘记 。 更要命的是 , 他们的谈话方式改变了一大批人的对话模式 , 这些人的聊天和关注点 , 早就被潜移默化 。
与脱口秀爱好者交流索然无味当真正试图与这些脱口秀爱好者进行交流的时候 , 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任何观点和思考 。 他们只不过是在重复着这些知识精英的所谓的论点而已 , 并且把他们的语录作为一个梗 , 彼此默契 , 建立一种千篇一律的所谓的共同语言体系 。
【|不看脱口秀:被包装的伪精致文化产品本质依然是文化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