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伟!让大遗址成为社会共享的文明课堂(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三 )


王璐:5G、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已经在多个大遗址得到广泛运用。比如“数字圆明园”,已成为大遗址创新展示的品牌。不过,大部分数字化展示,还限于公园内的展馆或遗址博物馆。一些遗址正在打造现场的沉浸式体验,比如汉长安城遗址。未来,人们走在遗址里,通过手机可以随时了解自己身在何处,在特定的位置戴上VR眼镜,可以穿越时空,看到过去的汉长安城拔地而起。
采访人员:在您心目中,未来的大遗址还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王璐:希望大遗址不再仅仅是一个工程、一个公园,而是融入整个城市生活,尤其是像西安、洛阳、北京这样的“古今重叠型”城市。比如西安,每一个小区里或许都会出现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人们可以知道,自己居住在哪一个里坊,过去这里是做什么的,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看似普通的道路、广场或绿地旁,可能出现一块块标志牌,提示人们正走在过去的城市轴线——朱雀大街上。城门、城墙遗址公园等结合贯通,显示出外城郭格局。科举之道、玄奘之路、长安郊祭、曲江游春……一条条线路或一个个片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隐没的长安城,从现代的西安市里浮现。
孙庆伟:未来,每个大遗址都将成为不可替代的文明课堂。大遗址不仅有遗址博物馆、有考古现场,还有不可替代的原真性环境。我曾多次到良渚,每次站在莫角山的台子上吹吹风,就不禁发思古之幽情;还有乾陵,相信每个人从乾陵顶上俯瞰,都能感到盛唐恢宏的气势。有人告诉我,看到秦始皇陵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了秦实现大一统的必然性。这正是大遗址的独特魅力。
大遗址将成为博物馆之外更直接见证悠久文明的现场。考古工作者正从材料的提供者变成历史的阐释者、讲述者。过去,我们只能对一件出土器物进行简单描述,长、宽、高、重量、花纹,后来进展到弄清楚了它的工艺、生产者、背后的礼仪制度、相关的传承、交流传播路径……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我们还可以有更大的视野,揭示大遗址背后的文化自信,看到它曾经怎样改变了历史、影响到未来。
【 孙庆伟!让大遗址成为社会共享的文明课堂(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版式设计:赵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