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诗歌|《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历经屈辱的南渡、西迁 , 在民族危难之际 , 三所高等学府的知识分子(及学生)如何自我定位 , 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 , 是时局向他们提出的问题 , 他们也做出了智慧的选择 , 如姚丹在《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中所说 , “把文化创造看做民族存亡绝续的根本……是全体联大人的共同思路” , 因此 , 联大知识分子“以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为自己的主要历史使命和精神传统” , 他们相信 , 文化延续与创造所汇聚而成的文化血脉将在未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在西南联大相对独立自由的校园里 , 在坚毅汹涌的创造之潮中 , 有一个格外活跃的群体 , 由老师卞之琳、冯至、燕卜荪等人和学生穆旦、王佐良、杜运燮、郑敏等人组成 , 他们潜心研究诗歌 , 体味个人与时代经验 , 借鉴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诗人的创作方式 , 寻求着新的诗学意识 , 激发着生命、同时激发着汉语的内在活力 , 最终开拓了中国现代诗的疆域 。 录有24位联大诗人作品的《西南联大现代诗钞》的编者之一张同道在“编后”中说:“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校园诗人群把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引进中国新诗 , 在暗黑重压下坚定而自信地歌唱自由、苦难和土地 , 拷问自我的矛盾灵魂 , 成为现代诗学与中国泥土融合的支点 , 促使中国新诗现代化 , 创造了中国现代诗的一个高峰 。 ”
如今 , 当我们进入《诗钞》中的一首首诗 , 除了欣赏诗人们审美创造性的魅力 , 更可以感受到鲜活留存在诗行里的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 以及诗人们在时代语境中焦灼又通达、痛苦又绚丽的内心 。
诗歌|《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文章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月25日专题《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诗》的B01-B03 。
「主题」B01丨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诗
「主题」B02-B03 |《西南联大现代诗钞》 一本书与一所名校及一个诗派
「主题」B04-B05丨“西南联大诗人群”写出了现代汉诗的活力
「文学」B06 | 在“普罗旺斯”寻找人性的真实
「社科」B07丨专访弗朗西斯·福山:疫情会加速全球化浪潮的消退吗?
「艺术」B08 |通过电影去爱:战后二十年法国迷影文化史
撰文 | 李光荣(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一部联大诗歌读本是时代需求
中国历史在20世纪中叶走过三十年后 , 国人猛然抬头四顾 , 文艺园地一派衰败 。 作品怎么写 , 诗歌怎么作?大家感到茫然 。
这时 , 有三位长者挺身而出 , 为文艺的繁荣建言献策 。 他们是:穆旦、杜运燮、袁可嘉 。 他们三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西南联大学缘 , 二是现代派诗人 , 三是沉默已久而小心谨慎地发声 。 他们不约而同把诗路指向世界潮流 , 推崇现代主义诗风 , 提倡从中断了三十年的诗路重新出发 。
诗歌|《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文章图片

纪录片《西南联大》剧照 。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 , 一个行人摇晃着向前行进 。
穆旦遗作《春》《秋》《冬》发表 , 杜运燮发表《秋》并引出一场关于“朦胧诗”的讨论 , 袁可嘉翻译《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出版 , 时间都在1980年 。 他们提供了诗的思想、风格、式样以至争论——在争论中思考 , 但却没有打出“西南联大”招牌 , 没有说现代派诗歌也是中国(上世纪)40年代诗歌的传统 。 接着他们筹划出版了一本书:《九叶集》 。 《九叶集》把中国40年代现代主义的诗歌集中地推到读者眼前 , 引起学界热烈的反响 。 研究者发现 , “九叶”中有“四叶”是西南联大毕业的学生 , 而且 , 他们诗歌的现代派意味更浓 。 于是 , 西南联大成为研究者发掘的对象 , 且挖掘出一个“西南联大诗人群”诱惑大家去开发 。 但是 , 西南联大诗歌散刊于40年代的各种报刊书籍 , 每个研究者都从查阅诗歌做起 , 费时而艰难 , 且所见不全 , 因此寻找原诗成了研究者面前的大山 , 更不用说众多远离大型图书馆的人 。 (上世纪)80年代是充满好奇、创造与奋进的年代 , 越是艰险难达的境界 , 大家越要去游览一番 。 于是 , 提供一部西南联大诗歌的读本便成为时代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