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墨家、法家对国家如何养民、理民均提出过很多见解。道家以天道均平为基础主张以愚养民,强调君主无为而治,不夺民利,让百姓无欲无知,休养生息,回归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养民思想强调绝欲,并不符合人之本性,同时削弱了政府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与日益兴起的官僚政治格格不入。早期道家学派多是远离世俗的个人主义者,面对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政府扰民的担忧谴责,所以他提出了愚民和愚君的思想。
文章插图
老子处于家族主义衰落,而国家主义兴起的时代。他看到了日益膨胀的政府权力对百姓利益的侵犯,所以主张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儒家的仁爱,损伤了道的原生态,所以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主张削弱政府权力,我无事而民自富。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先天地而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天道是均平的,那么人道也应该是均平的,社会也应该是平衡稳定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养民思想的哲学基础。
君主养民要顺应天道,回归无欲无知的自然境界,这样就不会存在百姓疲敝、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老子主张君主要愚民,使民无知。从古至今,善于奉行道的君主,不主张明民,而是将以愚之,简化民众思想,填饱百姓肚子,削弱人民志向,强壮人民身体,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敢妄为。
文章插图
百姓寡欲无知,自然与世无争,气定心闲,回归质朴自然的境界。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百姓安居乐业,自然会顺从。其二,老子还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通过不尚贤、不贵货、不见可欲来教化百姓无知无欲。
老子的愚民思想中,还包含着君主的无欲无为。老子认为君主的有为,是造成百姓疲敝的重要原因。统治者强加干涉百姓生活,厚敛虐民,黩武伤民。而无为则会给百姓带来福祉。如果君主心明眼亮,以智治国,那么百姓也跟着狡诈妄为。
文章插图
老子主张愚君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愚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寡欲愚朴,以百姓心为心,上行下效,民众才会淳朴敦厚。君主要知足寡欲,效仿自然,有颗无私欲、利万民的圣人心。
声色货利都是身外之物,统治者要贵柔守静,见素抱朴,才能为万民请命。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把自身私利放在百姓公利之后,自然能领导民众。圣人能够顺应天道,不偏不倚,广施博爱,悲悯百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之性是自然大善,君主也应以善为本,要涵养像水那样的品行,滋养万物,泽被苍生。老子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定,民风淳朴,百姓无冻馁、统治者无剥削的理想社会。在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里,摒弃了一切文明之成果,只需实其腹,强其骨就行。
文章插图
【 天道$老子愚民思想认为,让百姓知足寡欲休养生息,民风淳朴敦厚】庄子最理想的至德之世,是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顺应天道,回归自然。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百姓无知无欲,君主愚朴不妄为,不扰民众正常生活秩序,君民上下相安,各得其所,这就道家最为理想的社会。
- 丁元英$丁元英为何从不与人计较,看了3遍《天道》,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 老子#老子:柔弱卑下才最具有生命的张力
- 小人&天道:被小人刁难不要怕,掌握这两个技巧,小人也会对你退避三舍
- 韩楚风#《天道》:往往混的好的人,都掌握了两种强者思维,看看你是否具备?
- 刘冰#天道:你的能力再强,格局再大,也要学会向这两种人低头,有道理
- 刘冰!《天道》: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往往不会说这两句话,你悟透了吗?
- 中国文化@老子为何要西出函谷关?他出关后到底去了哪里?专家给出了答案
- 思维方式#《天道》中丁元英隐藏的2种“顶级思维”,看起来简单,悟透很难
- 天道图书馆&百万网友极力推荐的几本小说,本本经典,看过的都是老书虫
- 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