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文章插图

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文章插图

翻看《齐白石画集》,我见有“丁卯春月”画的山水条幅(见附图),脑中忽焉闪出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到底从画里看到了什么,为何想起了贺知章?
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文章插图

虽然苏轼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似乎诗、画比邻而居,出了这家门就可进入那家门。就说这“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吧,把它画来试试看。“二月”是时间,怎么画?“春风”是流动着的气体,怎么画?还要画出“似剪刀”的模样来,又怎么画?白石老人举手之劳就打发了。
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文章插图

且看画:一棵大柳树,细长的柳条尽皆顺着一个方向飞舞飘动,像被一把梳子梳理着的长发。这就是说,“春风”无法画,那就绕开它,转个弯儿,画被春风吹拂着的物象呈现出的状貌。比如这株柳树的柳条儿,我就是因为看到了柳条儿有条不紊地波浪般地飘动,像被梳齿梳理着一样,而感到了“春风”像一把无形的梳子,又继而由梳子想起了那句现成的诗,于是从诗到画给打通了。
这次翻画册,没有白翻,深深感到作画之难易有如陆游诗,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关键在是否胶柱鼓瑟,即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言,固然两者间有其共通处,但也不能忽视其截然不同处。
诗是语言艺术,和耳朵打交道,使人以“感”;画是视觉艺术,和眼睛打交道,给人以“见”。诗由“感”而“见”,是诗中有画,画由“见”而“感”,是画中有诗。由“感”而“见”或由“见”而“感”,是异体而同化。异体而使之同化,必当疏通从画到诗、从诗到画的交通脉络,依循其转化规律。往往在这节骨眼儿上,亡羊于歧路,鼓瑟之胶柱。
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文章插图

画上的小老鼠,乐不可支,手舞足蹈(确切地说应是爪舞爪蹈)。何以如此?毫无疑义是因了嘴里叼着的那物儿。是什么物儿?看不分明。且别着急,耐心往下看,一盏灯烛,一盘螃蟹,酒壶酒杯,还有喝酒人啃过的螃蟹腿。哇哈,明白了,老鼠叼的就是螃蟹腿。螃蟹腿既已被人啃过,已是无肉的空壳儿了。
【 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文章插图

这小老鼠不去问津盘中的肥硕螃蟹,叼住空壳儿却如获至宝,一看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偷嘴吃的小老鼠。这小老鼠傻得好玩不好玩?反正是我看了又笑,笑了又看。人言作画贵在画龙点睛。既是“点睛”,就不能任意撒网到处着力,而是寸铁杀人,直中要害。
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文章插图

白石老人一眼看准了空壳螃蟹腿,轻轻一“点”,一击而中,立即谐趣盎然,这么说未免隔靴搔痒。试再脱下“靴”看,人言作画贵有童心童趣。有童心,万物无不可亲;有童趣,则无往而不趣。“趣画”始于“趣眼”,即使空壳螃蟹腿,亦能点铁成金。这似乎言之中的了。
白石老人@欣赏《齐白石画集》,从画中读到满满艺术感
文章插图

然而趣有雅俗之分、正邪之辨,又当何以解之?且看画幅一隅,题有“八十七岁白石老人”,亦可启人以思,年事已高,已是历尽寒暑,勘破尘嚣,“自有心胸甲天下”(白石诗)。这八字道出的消息,使我们认识到唯老人之睿智与孩童之天真合二而一的眼睛,方可一眼看中那空壳螃蟹腿,也唯独如此,笔墨才庶几技进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