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闲话《龙虫并雕斋琐语》

互联网出现前 , 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 , 主要靠电台和报纸 。 我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于1982年出版的《龙虫并雕斋琐语》 , 就是在报纸上读到作家刘绍棠一篇短文获悉的 。
刘绍棠在北大中文系上过几天学 , 和王力先生有一层师生关系;先生有新书 , 就寄给学生一册 。 刘绍棠在文章中说:这样一本仅十二万字的小书 , 出版后发现竟有一百多处错讹误植的字句!王先生赠送他的这一本 , 把每处错误都用蝇头小楷改正 。
王先生的认真 , 可视为不言之教 。 我清楚记得 , 那个年代的出版社脸皮薄 , 知道刘绍棠的文章揭露的问题后 , 马上向王先生道歉 , 并处分相关人员 , 毁版重印 。 新版出版后 , 我又买一本 。 因为这只是本小册子 , 又是自己喜欢读的学者散文;每当发现质量高的新版 , 我总会买一册 。 商务版的一本 , 收入王先生十几篇新作 , 在原著基础上增补新内容 , 就更值得买 。
我逛琉璃厂 , 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旧书 , 总会根据钱袋的肥瘦买几本回家 。 十六种“观察丛书”中 , 我在琉璃厂发现樊弘教授的《两条路》 , 价钱很低 , 就买了两册 , 自存一册 , 送朋友一册 。 如果那时发现初版《龙虫并雕斋琐语》 , 我肯定会买 。 《两条路》的作者 , 因是经济学教授 , 知道的人少 , 旧书剩余就多 。 近年在网上闲逛 , 发现观察版的王力著作后 , 比较了几家店的品相和价钱 , 就以280元买回一册 。 《龙虫并雕斋琐语》初版 , 是1949年1月在上海出版的 , 我在辛丑年买回家 , 正是这本经典的本命年 , 值得纪念 。 这本小册子 , 我已有好几种版本;买旧版 , 只是为了看或者“玩”;通过一本经典 , 回望过去的历史 , 并嗅嗅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
我爱读散文 , 写散文 , 研究散文 。 我早就知道 , 《龙虫并雕斋琐语》和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 , 是抗战时大后方学者散文的创作实绩 。 两位前辈的散文各有特色 。 《龙虫并雕斋琐语》从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入手 , 以轻松幽默间辛酸的笔调 , 反映了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心声 。 王先生当年写这些散文 , 是费孝通先生怂恿的 , 他在序里说主要是为了挣几文稿费 , 养家糊口 , 因为战时生活困难 , 学校不能按时足额发薪 , 只得靠一支笔补贴家用 。 作为语言学家 , 王先生并不看重这些文章 , 所以说是“雕虫”———“雕虫小技 , 壮夫不为” 。 语言学研究 , 是“雕龙” 。
“琐语”之外 , 我还用很便宜的书价买了一套三册《龙虫并雕斋文集》 。 王先生长子秦似的杂文集及其他著作 , 寒斋也藏几册 。 关于王氏父子有个趣闻:有一年 , 秦似来京开会 , 夏衍设宴招待 , 同时邀王力先生也参加 。 宴会期间 , 夏衍看了看王力 , 说 , 您和秦似同志长得挺像 。 王力是语言学家 , 马上更正:你这样说不对 , 你应该说“秦似同志和我长得很像” 。 夏衍和秦似在抗战时的桂林就熟悉 , 但他颠倒了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 。 王门的书 , 我还读过王力在北大研究国际关系的儿子王缉思教授的论文 。 两代书香 , 我都闻到了 。
我自修古汉语 , 王先生的四册《古代汉语》是必读书 。 这套教科书 , 受益的读者很多 , 我是其中之一 。 与在课堂学语言学不同 , 我是买书自己读 , 没有老师现场指导 。 通过自学 , 提高了阅读古籍的能力;今天在读书中遇到问题 , 我还是打开书本求教 。 读古书 , 是可无师自通的 。
前年夏天 , 我因事去北大 , 饭后曾游燕园 。 首先去燕南园 , 看见了王力先生的旧居 。 燕南园 , 我来过许多次 , 曾登过三松堂 。 来到这个钟灵毓秀、名家聚集的燕园一角 , 我过去读过的书就奔腾而出 , 记忆与眼前佳景交汇;我的幸福我知道 。 燕园 , 是燕京大学原址 , 这个园里的故事讲不完 。 我只想说 , 那个年代当教授很气派!我从《大公报》采访人员子冈访问冰心的文章中知道 , 吴文藻、冰心在燕园的这一栋小楼 , 当年画好图纸 , 校方还征求他们的意见 。 大学礼聘教授 , 从前竟有这个礼数!难怪 , 上世纪50年代 , 北大有个学生看见燕南园教授们的住房后扬言:二十年后 , 我也要进驻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