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2007年以来首次展出,翡翠“四大国宝”亮相文化新地标

今年2月,位于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馆。该馆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又新增一处代表国家和首都文化形象的重要文化地标。
古琴#2007年以来首次展出,翡翠“四大国宝”亮相文化新地标
文章插图
作为这座国家级文化殿堂的开幕展览,“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分为“大国匠作”“旷古遗音”“万方乐奏”“丝路丹青”“粉墨传奇”“藉器传文”“神州迎春”“盛世重光”八大板块,展出工艺美术、古琴艺术、传统乐器、丝路壁画、中华戏曲、金石篆刻、木版年画、民俗表演等多个门类1298件(套)工艺美术和非遗珍品佳作,80%的展品是第一次面向社会公众展出。
观展·亮点
翡翠“四大国宝”
曾获国务院嘉奖令
走进“大国匠作”展厅,翡翠“四大国宝”的齐齐亮相最令人瞩目,分别是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和翡翠插屏《四海腾欢》。这是它们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展出。
古琴#2007年以来首次展出,翡翠“四大国宝”亮相文化新地标
文章插图
翡翠花薰《含香聚瑞》古琴#2007年以来首次展出,翡翠“四大国宝”亮相文化新地标
文章插图
翡翠插屏《四海腾欢》 阎彤 摄说起这“四大国宝”的故事,堪称传奇。1980年6月5日,《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宝玉何在》,向社会公开征集一块珍贵翠材的线索。原来,北京玉器厂的老艺人王树森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见过这四大翠材,此后一直牵挂其下落。寻玉启事登报才四天,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来厂告知“宝玉妥存”。王老艺人喜极而泣,并表明愿竭尽全力,造就出惊世翠宝。1980年8月2日,《北京晚报》又刊登了《宝玉完好无缺,艺人愿献技艺》的报道。
古琴#2007年以来首次展出,翡翠“四大国宝”亮相文化新地标
文章插图
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阎彤 摄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轻工业部发出《关于将国宝翡翠设计制作大型工艺美术珍品的通知》,北京玉器厂承担设计制作任务。将雕造翡翠工艺品列为国家工程,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
这四件翡翠国宝从题材选定、形式设计到全部完成,历时八年。除了有四十多位技艺精湛的大师能手组成的创作集体,艺术顾问团队更是阵容豪华,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雕塑家刘开渠、钱绍武,画家李可染、李苦禅、黄胄、华君武、黄永玉等打破行业界限,共同为设计出谋划策。
其中,翡翠山子《岱岳奇观》原料净重360多公斤,是四块料中最大的一块。这件作品充分利用原料特点,翠绿的山峰不加过多人工雕琢,展现翡翠质地色泽的美;粉白色的部分处理为缭绕山峦之间的云雾,体现泰山的高大宏伟;设计者还巧妙利用原料上的俏色,幻化成旭日东升的景观,并在背面刻上杜甫的《望岳》,更增作品的文化底蕴。
古琴#2007年以来首次展出,翡翠“四大国宝”亮相文化新地标
文章插图
翡翠山子《岱岳奇观》“开馆第一天,我就来了,能看到这件作品再次展出,非常激动。”采访人员在展厅内见到了79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志平,他正是《岱岳奇观》的主设计兼主制作。“传统玉雕大多是按照图样制作,但这件作品在设计之初就得到了众多大师的点拨,华君武建议整个作品要‘做得和谐一点’,傅天仇说要‘既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感’,这就给创作指明了大方向。”此后,张志平还三次登上泰山采风,亲身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