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夜读|湖里往事

·
·
当年在湖里大队劳动锻炼
作者 / 黎霞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我和丽华、亚非、泽盈、毅娜、英端、晓宁 , 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厦门实验小学的同班同学 , 由于家住中山公园附近 , 志趣相投 , 我们结下了纯真的友谊 。 这是1969年4月我们在公园照相馆的合影(后排左一为作者) , 当时丽华跟她妈妈回老家探亲没有参加 。 后来 , 有人下乡插队 , 有人招工进厂 , 有人继续读书 , 有人参军 , 我们各奔东西 , 多年未有联系 。 前阵子 , 侨居新西兰的泽盈建了个微信群 , 我们这些同学分别50多年后又在微信上重逢 , 大家非常高兴 , 在厦的4个同学还相约见了面 。
生活|夜读|湖里往事
文章图片

作者供图
我们交流了分别后的情况 , 聊起了读小学时的往事 。 大家不约而同地讲起了1966年冬我们到湖里大队劳动锻炼的事 。 当时 , 我们都只有十一二岁 , 记着父母的叮嘱 , 带着背包、钱和粮票就去了湖里 。 湖里大队有七个自然村、八个生产队 , 我们被安排到第二生产队 , 集中住在一幢两层的红砖楼里 , 在生产队副队长和妇女主任家寄餐 。 记得第一天晚上睡觉 , 煤油灯被吹灭后 , 我们听到门口有响声 。 我们以为是有人敲门 , 问话却没人答 , 吓得缩在被窝里大气不敢出 。 第二天 , 我们告诉房东 , 他笑着说:“别怕 , 那是老鼠啃门板的声音 。 ”
生产队长安排我们和社员们一起修建水库 , 挖土 , 装上独轮车 , 推往高处 , 建水库的堤坝 。 挖土装车很辛苦 , 我们没干多久 , 就气喘吁吁 , 生产队干部照顾我们 , 让我们去助推独轮车 , 有时还安排我们去工地的小广播站播音 。 毅娜还带了一个小药箱到工地 , 一边劳动 , 一边帮有需要的社员上药 。 距湖里大队不远的地方有个军营 , 有时他们放电影 , 我们就打着手电筒 , 跟着村里人去看 。 其中有一段路是小路和田埂 , 爱唱歌的亚非走着走着就唱起了“我们走在大路上” , 我们跟着唱 , 留下一路歌声和笑声 。
那次我们在湖里大队劳动锻炼了半个来月 , 中间只回过一次家 。 我们都觉得 , 虽然条件艰苦 , 但颇有收获 , 也很快乐 。 我们不仅了解了农村 , 懂得了劳动的艰辛 , 还学会了独立生活 , 体验了农村的生活 , 这些都成了我们人生的财富 。
英端说 , 从湖里回家后不久 , 她妈妈下放到华安 , 因为有了湖里的那段日子 , 她跟着妈妈去乡下生活、劳动 , 没有那么难挨 。 毅娜回忆起她寄餐在妇女队长采华家 , 采华的两个弟弟带着我们到山坡上骑牛 , 实在有趣 。 丽华说自己在湖里学会了烤地瓜 , 至今仍时常怀念那香甜味……
生活|夜读|湖里往事
文章图片

湖里区(本报采访人员 王火炎 摄 )
回忆当年在湖里大队劳动锻炼 , 我们感慨万千 。 当年我们稚气未脱 , 如今却已两鬓斑白 。 昔日湖里大队的民房、农田、山坡 , 如今早被宽敞的道路、成片的厂房、林立的高楼所取代;当年我们曾参加修建的水库 , 如今已是市民休闲游乐的美丽公园 。 我们相约 , 近期找个时间再去湖里旧地走走 , 重拾年少时的记忆 。
作者
【生活|夜读|湖里往事】生活|夜读|湖里往事
文章图片

于黎霞 , 祖籍山东文登 , 出生福建漳州 , 成长在厦门 。 曾在部队和地方医院长期从事护理及其管理工作 。 业余时间喜好音乐、看书阅报 , 退休后写点短文 , 偶见于厦门日报、厦门晩报 。